在紫砂圈,“底槽清”绝对是个高频词汇,不少壶友都听过它的名字,市场上也随处可见标注着“底槽清”的紫砂壶。可很多人心里都有疑问:底槽清到底是怎样一种泥料?市面上真有这么多正宗的底槽清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拆解一下底槽清,把它的真面目说清楚。
底槽清原矿
1.底槽清名称的由来
要了解底槽清,得先从它的名字说起。在过去,人们习惯把紫泥叫做“青泥”,而紫泥大多深藏在山体内部。先辈们开采泥料时,没有复杂的设备,全靠经验摸索,常用的方法就是“槽探”,即挖开探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暗宕”)去寻找泥矿。
一般来说,紫泥会集中分布在探槽的底部位置,所以先辈们就把这个底部区域的“青泥”,顺口叫做了“底槽清”。
底槽清试片
从产地和分布来看,底槽清主要藏身于黄龙山深腹的紫泥矿层里,而且多在普通紫泥矿层的下层。不过,它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埋藏的深度也各不相同,这也让开采难度大大增加。
顾景舟底槽清藏六方壶
2.底槽清原矿特征
底槽清原矿辨识度很高,它整体呈紫红色,仔细看还能发现紫中带红的色调,是致密的块状形态,摸起来质地坚硬。
最特别的是,大部分原矿的断面上会有灰绿色的斑点,大家把这种斑点叫做“鸡眼”。这些“鸡眼”数量不定,少的时候可能成双成对出现,多的时候能在断面上密布。
王寅春底槽清梅花周盘壶
以前一厂在处理底槽清原矿时,还会根据“鸡眼”的特征做细分:把表面“鸡眼”个头大、数量少的称为1号底槽清,“鸡眼”细小且分布密集的则叫做2号底槽清。
而这些“鸡眼”的形成,是因为原矿中局部缺失了铁氧质,等泥料烧成紫砂壶后,这些“鸡眼”就会变成黄色的砂粒,这也成了底槽清和其他紫泥原矿最容易区分的标志之一。
何道洪底槽清石瓢提梁壶
3.底槽清的烧成效果
从矿物成分来看,底槽清主要由水云母构成,还含有不同比例的高岭土、铁氧化物,以及石英云母碎屑等物质。这些成分的组合,也决定了它独特的烧成效果。
底槽清的烧结温度范围在1150℃到1250℃之间,在烧制过程中,它的外观色泽会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紫红色,逐渐过渡到棕红色、赭色,最后可能变成紫黑色。而且烧成后的壶身表面,会布满细密的黄色砂粒,让壶身自带明显的砂质感。
淘壶人藏 底槽清紫砂壶:姚志源制 积玉寒香壶
用底槽清制成的紫砂壶,还有两个很受壶友喜爱的优点:一是透气性好,泡茶时能更好地激发茶香;二是非常适合“养壶”。
只要长期用心泡养,壶身会慢慢变得温润有光泽,透出一种自然的暗雅之光,尽显紫砂的古朴韵味,所以用底槽清制作的紫砂壶,也常被视为紫砂作品中的典范。
淘壶人藏 底槽清紫砂壶:谭泉海制 玉润壶
4.选购底槽清紫砂壶的注意事项
不过,大家得清楚一点:正宗的底槽清其实非常稀少。过去,黄龙山的四号井和五号井都产出过底槽清,其中四号井的底槽清品质最优。但早在1998年左右,四号井就已经停止开采了,到了2005年,黄龙山整个矿区也正式封矿保护。
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四号井底槽清,大多是当年矿区封井改制时留存下来的少量原料,矿源极其稀缺。也正因为品质好又数量少,四号井底槽清才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淘壶人藏 底槽清紫砂壶:沈建强制 飘菊壶
更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想在市场上买到真正的底槽清原矿,难度极大。因为黄龙山整个矿区已经被列为保护对象,不允许随意开采,而且底槽清本身埋藏得又深,就算想挖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市面上那些随处可见的“底槽清”,很多都不是正宗的原矿底槽清。不少炼泥师傅会从外地购进和黄龙山底槽清成分、外观相近的紫泥,然后通过拼配的方式调整泥料的特性,用这种拼配泥料来代替甚至冒充原矿底槽清,大家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多留意、多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