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版】紫砂成型的基本工具
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都需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和无数次的精心修改;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少不了制作者的技艺修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少不了助其成型的辅助工具。
“花货”,是指把天然界、动植物界的天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蒋蓉在紫砂花货的制作上独领风骚,成就突出。特别是她根据实物临摹试塑制成的茨菇、栗子、西瓜子、白果、葵花子和花生等“紫砂九件果品”,外形栩栩如生,制作微妙,巧夺天工。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传世力作颇多,有《亚明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半菊壶》、《小梅花壶》、《六瓣高瓜酒具》、《铜锤方方》、《圆条茶具》、《汉群壶》、《高流京钟》等。
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 ,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江苏宜兴人,在家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
顾景舟在上海仿壺的日子 1939年对于顾景舟来说,是个值得记叙的年份。这一年,有个名叫朗玉书的古董商人,从上海来宜兴蜀山聘请中意的壶手。一个名叫顾景舟的年轻人引起他的重视。
1919年:蒋蓉,别号林凤,出生于宜兴川埠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蒋蓉的童年时代,每逢年初五,她都要睁大眼睛观看父亲兄弟三人祭祀陶祖宗--春秋时期在这里筑窑烧造陶器致富的越国大夫范蠡,专称陶朱公,历来被工奉为陶业祖师。
1904年:朱可心生于宜兴蜀山北厂一户平展家庭,他原名开张,学名凯长。父亲朱伯荣,以编芦席为生,后开张杂货店。可心从艺是受清末民初制壶名手黄玉麟一把壶、一块匾的熏陶和影响:一把壶,即朱可心父亲朱伯荣所珍藏品玩之物—黄玉麟所制的鱼化龙茶壶。
1897年:王寅春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父王金宝(又名金大),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由于生活贫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宝率妻王陈氏和4岁的儿子王寅春及刚出生的儿子王伯生来宜兴,开一小铺,以做小烧卖(开麻糕店)为生。
1892年:裴石民出生于宜兴蜀山一个普通的豆腐作坊业主家庭。祖父至父亲一代,均以开豆腐店为业。因“裴氏豆腐店”业主勤俭操持家业,生活亦过得去。石民小时候叫云庆,至七岁念私塾时,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铭”。
1890年:清光绪十五年,任淦庭出生于宜兴陆平村一户民间艺人家庭,原名干庭。陆平村自古传承民间工艺——刻纸,任家又是村上刻纸好手,世代相传。沿至任父一辈,家道中落,刻纸技艺虽已相当精巧,然毕竟为闲时兴趣所致,生活比较清苦。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聚而彼此心同。新中国如同雨过天晴,连
紫砂壶现在应用越来越大众化,进行紫砂壶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文人的参与,紫砂壶的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正是文人参与,紫砂壶才将绘画、书法、镌铭、设计等诸多艺术门类综合起来
清陈鸣远款紫砂方斗杯此展品为清代的工艺品,为酒器,形如方斗,器形规整。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目录 尺寸:高5.4厘米 长11.9厘米 宽10.4厘米 收藏:苏州博物馆文物介绍此杯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