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樱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笑樱壶1962年由潘春芳、许成权设计,后经王寅春、顾景舟等紫砂名家改良。它虽为近代新创,却成经典,造型雅致,是紫砂艺术史上的佳作。

紫砂壶的万千造型中,笑樱壶是个颇为特殊的存在。它并非传承数百年的古器,却是近代新创却能跻身经典、让不少壶友误以为是传统器型的佳作。这款壶的诞生,离不开两位紫砂艺人的巧思与匠心。


一、笑樱壶的起源

1962年,潘春芳与许成权共同设计制作出了首把笑樱壶。二人皆为紫砂七老中花器宗师朱可心的弟子,深厚的师门传承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潘春芳在1956年考入中央美院陶瓷系本科,系统学习让他对器物造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审美见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潘春芳在朱可心的悉心指导下,与许成权携手,将艺术理念融入紫砂创作,笑樱壶由此问世。

许成权紫砂壶

许成权笑樱壶

这款新生的笑樱壶一经推出,便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赞誉,投入生产后更是收获了出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潘春芳与许成权所制的笑樱壶,身形挺拔饱满,采用压盖式设计,仅有盖线而无口线,在壶颈处巧妙点缀肩线作为装饰,下方收以圈足,搭配修长的壶流与壶把,整体造型端庄秀丽,尽显雅致气韵。


二、笑樱壶的发展

80年代,紫砂七老中的王寅春先生在初代笑樱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他在壶口处增添了一条线条,使得口盖相合时更为严丝合缝,整体形态也更显饱满。

同时,王寅春调整了壶肩的弧度,让肩部平缓过渡与壶身相融,追求线条的自然顺畅,壶身中部鼓起后向下收束,将重心落在中腹位置,让壶的稳重感与灵动性达到了巧妙平衡。

王寅春紫砂壶

王寅春笑樱壶

到了90年代,笑樱壶迎来了更多的翻制与再创作,紫砂七老中的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三位名家都曾参与其中,赋予了笑樱壶新的艺术面貌。

吴云根紫砂壶

吴云根笑樱壶

吴云根所制的笑樱壶,壶身同样饱满,肩部挺拔突出,壶体呈光素圆形且略显扁意,搭配圈足,在壶肩处饰有环线,压盖与壶颈紧密贴合,浑然一体。

其最大的改动集中在壶流、壶把与壶钮上:将原本的三弯流改为二弯流,壶把的飞扣部分做了小巧化处理,显得精致秀气,壶钮则设计成扁圆形,方便提拿,每一处改动都尽显巧思。

朱可心紫砂壶

朱可心笑樱壶

朱可心创作的笑樱壶,造型上更贴近报春壶的样式,壶身更为高耸挺拔,肩部与腹部鼓起后向下收束形成壶足,壶身形态近似报春壶的心形轮廓,壶流与壶把也在细节线条上做了调整,赋予了笑樱壶别样的韵味。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笑樱壶

在众多改良版本中,顾景舟所制的笑樱壶流传最广、认知度最高,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这是顾老原创的壶型。

顾款笑樱壶在整体造型上更显舒展大气,壶身肩部宽阔,从腹部开始逐渐向内收束,一直延伸到圈足底部,底部接有明足。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笑樱壶

在肩部上方的壶颈处,顾老特意设计了一圈棱线,将壶颈与壶身清晰分隔,与壶钮、壶身共同构成上、中、下三部分,层次感十分鲜明。

壶流采用三弯式设计,与壶口保持水平,出水顺畅且有力;壶把为圆形耳把,带有飞扣,线条灵动飘逸,极具美感。

此后,顾景舟还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扁笑樱、扁樱两款变奏壶式,进一步拓展了笑樱壶型的变化空间。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扁笑樱壶

扁笑樱壶微扁的壶身带有圆折腹,肩部隆起,整体造型雄浑健硕,线条流畅自然,尽显丰满柔和之美,因与常见的高身笑樱壶形成鲜明对比,故得“扁笑樱”之名。

顾老在制作时反复打磨修整,将壶身做扁,舍弃了高款圈足,壶流与壶把也随之调整,弯流变得更为修长,依旧保持着底部粗、壶口细的特点,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扁樱壶

扁樱壶在壶流的处理上更为独特。壶身呈圆扁形,盖钮设计成巧妙的凸起样式,让壶的重心上移,腹部看似虚实相间,整把壶显得坚实有力,避免了扁形壶易显扁塌的问题。

壶流的转折与重心略向上的环形壶把相互呼应,使得扁腹向左右两侧自然延伸。这款壶的壶流采用鸽嘴样式,壶流宽鼓,线条流畅,弧度与转折变化丰富,既提升了器物的美观度,又兼顾了实用性。

据说当年顾景舟仅制作这个壶嘴就耗费了三天时间,其雕琢之精细、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徐聪紫砂壶

现代 徐聪制 笑樱壶

笑樱壶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紫砂七老中有四位都曾倾注心力创作此款壶型,足以见得它在紫砂造型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代紫砂壶型中,能在舒展度上与之匹敌的,寥寥无几。

张年秀紫砂壶

现代 张年秀制 笑樱壶

笑樱壶从诞生到不断演变,每一次改良都凝聚着艺人的智慧与匠心,也正是这些传承与创新,让它成为了紫砂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