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顾景舟大师念念不忘的朱泥孟臣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清代名家惠孟臣所制朱泥孟臣壶,属清早期珍品,其梨皮砂质温润,扁圆壶型宜把玩,刻字虽小于绿豆却精绝,更获紫砂泰斗顾景舟盛赞,是藏家追捧的紫砂瑰宝。

紫砂收藏的脉络自古绵延,晚清有吴大澂、龚心钊等名家醉心其间,近代亦有罗桂祥、许四海等藏家为紫砂文化倾注心力。在这漫长的收藏史上,一把清代朱泥孟臣壶却因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念念不忘”,成为了一段佳话的核心。

叶义

叶义

这把朱泥壶的流传,与香港收藏家叶义的渊源颇深。叶义曾担任香港艺术馆顾问,生前对文物收藏满怀热忱,去世前更将毕生珍藏的明清犀角器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竹器尽数赠予香港艺术馆,部分古瓷则交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无私之举早已传为业界美谈。

1979年,叶义的家人将他留存的数百件杂件委托苏富比公司拍卖,这其中便藏着不少紫砂精品,而那把后来让顾景舟牵挂的朱泥孟臣壶,正是在此次拍卖中,被香港著名文化学者唐健垣收入囊中,此后便成为唐艺轩的镇斋之物。

唐健垣

唐健垣

唐健垣的身份远不止收藏家,他既是享誉业界的古琴家、古筝演奏家,也是南音与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对茶艺与园林艺术有着独到见解。能被他珍视的藏品,自然有着不凡之处。这把朱泥壶出自清代紫砂名家惠孟臣之手,属清早期作品。

惠孟臣紫砂壶

朱泥孟臣壶

提及孟臣壶的断代,业界早有定论:底部刻有“干支年日孟臣”字样的,多为清早期制品;而若底部除署名外还附有诗文,且钤盖圆印“惠”与方印“孟臣”的,则是清晚期作品,这把壶正符合清早期孟臣壶的典型特征,品相完好,工艺精湛。

惠孟臣紫砂款识

朱泥孟臣壶款识

1979年,近代紫砂藏家罗桂祥曾前往宜兴紫砂厂定制紫砂壶,一年后定制的壶品陆续交付。期间,罗桂祥特意邀请顾景舟先生赴香港举办紫砂壶展览,并开展专题讲座,为香港的紫砂爱好者搭建了与宗师交流的桥梁。

顾景舟

顾景舟

当时香港艺术馆馆长曾柱昭,恰好是唐健垣的古琴弟子,得知顾景舟来港,便主动邀请顾老前往唐艺轩参观藏壶,并亲自陪同前往。正是这次参观,让顾景舟与这把朱泥孟臣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唐艺轩的众多藏壶中,顾景舟一眼便相中了这把孟臣扁圆壶,目光停留许久,连连称赞。他对这把壶的评价至今仍被收藏界奉为圭臬:“其梨皮砂质胎润,壶型扁圆适中,最合把玩,且字虽小于绿豆而写刻皆精绝。”

惠孟臣紫砂壶

朱泥孟臣壶

寥寥数语,既点出了壶身砂质的温润质感、器型的精妙比例,也盛赞了壶底刻字的精湛工艺——即便字体比绿豆还小,书写与镌刻却毫无瑕疵,尽显匠心。

回到宜兴后,顾景舟对这把朱泥壶的喜爱丝毫未减,先后多次通过书信与唐健垣沟通,希望能得到这把壶的照片,以便随时赏鉴、研究。然而,唐健垣深知这把壶的珍贵,担心照片流出后会被不法商家仿制,破坏孟臣壶的原汁原味,于是婉拒了顾老的请求。

要知道,顾景舟作为紫砂界的泰斗级人物,毕生见过的珍品紫砂壶不计其数,能让他如此牵挂、多次索要照片的壶,实属罕见。

这把朱泥孟臣壶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清早期的年代价值、惠孟臣的名家背书,更在于它得到了一代宗师的高度认可,能成为顾景舟难以忘怀的“心头好”,无疑为它的价值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