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籍水稻专家吕川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本报讯(记者余文桂) 1月10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湖南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主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第3主要完成单位(共18个完成单位)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该项目的50名完成人中,宜兴籍的省农科院研究员吕川根博士作为第25主要完成人获得此殊荣。  吕川根博士,1964年2月出生于我市丁蜀镇任墅村。1980年江苏省宜兴中学毕业。1987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
  本报讯(记者余文桂) 1月10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湖南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主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第3主要完成单位(共18个完成单位)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该项目的50名完成人中,宜兴籍的省农科院研究员吕川根博士作为第25主要完成人获得此殊荣。

  吕川根博士,1964年2月出生于我市丁蜀镇任墅村。1980年江苏省宜兴中学毕业。1987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科院从事水稻研究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作为第2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

  据了解,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我国科技进步类的最高奖项。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共授予通用项目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其中有9年空缺。2013年度,国家共授予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0项(通用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本次唯一的国家特等奖,也是14年来农业、生物及相关领域获得的唯一特等奖项。该项目针对三系法杂交水稻存在的配组不自由等问题,利用光温敏不育水稻新材料,组织全国多单位多学科协作攻关,开辟了杂种优势利用新领域,创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解决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三大难题。项目共获专利9项、品种权38项,制订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549篇。截至2012年,两系杂交水稻已累计种植5亿亩以上,增产稻谷110亿公斤,增收272亿元。近几年,两系杂交水稻已占据全国杂交水稻单品种年度种植面积前三名。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