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究竟贵在哪里
紫砂壶究竟贵在哪里?贵在“紫砂”?
据专家介绍到,也是由于紫砂壶的出名,宜兴的壶艺大师们,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第一位因紫砂壶艺而出名的大家是供春。据明朝宜兴县志记载,供春是明朝万历年间宜兴的一个书童。
“曼生壶”是指清代嘉庆年间的制壶名家--陈曼生所创。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他来到宜兴某地做知县,对紫砂壶非常感兴趣,于是联合一群懂书画的文人与紫砂艺人杨彭年兄妹一起开创了曼生壶,紫砂壶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从这里开始。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误解,不去就事论事地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联系关系。总认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曲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经历了去年秋拍的价格调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心态进入谨慎之中,国内各大公司纷纷将拍卖时间押后以利于观察。谁料春节刚过,来自日本东京中央拍卖公司却高调来沪,“抢”先于2月6日至8日在上海花园饭店举办龙年春拍预展。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秋拍,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欧债危机以及国内经济的严峻,中国艺术品市场较之春拍呈现“缩水”态势,很多藏家和投资者都持观望态度或者出手谨慎,各大拍卖行较之春拍都呈现成交率和成交额双双回落的现象,艺术品市场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从万历至民国时代,即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这四百多年所产的古壶有哪些特点?我们用“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来概括。宜兴壶从初创时代到民国初,一代又一代卓尔不群的壶艺家与同时代文人雅士的合作才使壶上呈现金石之韵味、书卷之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