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鸿:一门两大师 李家独有幸
一门两大师,李家独有幸,这也是中国紫砂陶艺界的一段佳话。
在恩师顾景舟的指导下,李昌鸿刻苦自勤,勤奋笃学,博采众长,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求变,其作品高雅精美,气韵生动。所有“文人流派”的弟子继承的精髓,是把文化放入工艺美术作品中,讲究作品的文化韵味。
2009年在首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评比活动中《长方提梁》荣获一等奖,原创紫砂壶《四平八稳》《长方提梁》获得国家专利;他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副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蒋蓉作为海内外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对人宽厚,没有傲气,不但醉心于紫砂艺术的创作,而且甘为人梯,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紫砂新秀。作为一代宗师,在本职岗位上奉献出金灿灿的黄昏。
裴先生离我们已有30个年头了,对他的艺术生涯和他新创作的艺术作品,设法了解他的全部,但由于他老人家的作品非常经典,被许多杂志刊登,同时在裴先生生病时期,在我看望先生时,由师母代裴先生送给我他老人家的作品旧照片三张为他保管。
《龙喜石瓢壶》是崔龙喜全部用手工制成的,也是他的得意之作。“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历代名家制作很多,讲究线条流畅美,壶嘴称为直筒暗嘴。在“曼生十八式”中称“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紫砂壶是极具文化内涵的文物艺术品,是文人与文人心灵的交流。官窑瓷器的创作往往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好恶,民窑瓷器又往往有媚俗之嫌。而紫砂壶的创作纯粹是文人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古代文人往往将自己的心灵感悟融入紫砂泥之中,塑造出紫砂壶的胎骨,入窑烧制,使得紫砂壶成为一种艺术品。
紫砂艺术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传统,是因为文人与艺人的合作,使作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还有浑厚的书卷气。鲍志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就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结果,集文人和巧匠为一体。
1999年秋天,24岁的朱丹和父亲一道参加了北京香山一个展览会,被一个香港商人慧眼识中,用4000元买了朱丹两把壶,又定购了十把壶,还邀请她年内到香港展出。次年春节后,已怀着儿子的朱丹又第二次受邀到香港展出。台湾商人和壶友也屡屡订购她的壶,就这样,朱丹开始走红内地及港台和海外了。
沉香仍在燃烧,香味已充满小舍的“茗香居”,在寄念一代宗师的时候,偶也寄望宜兴紫砂人象顾辅导一样,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壶,让更多的爱壶人玩上“踏实”的紫砂茗壶,让您的壶缘留香吧,让壶友发自内心尊重您吧。
紫砂茗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底足结构的处理,壶钮(的子)的大小比例,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
汪寅仙是公认的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善于把现代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壶艺术之中。她创作的《神鸟出林壶》,构思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壶身、壶把整个为一球体。
“焐灰”是老的说法,就是将烧嫩欠火或其它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陶瓷钵头内,再用柴草灰焐好密闭,在低温缺氧状态烧制(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低价状态成现灰黑色的原理).紫砂壶焐灰,因为效果特殊,有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美誉.
11月初,紫砂壶《圣地十月》和周国桢、秦锡麟、冯林华、宁钢、李文跃、孟树峰、葛军等中国陶艺界翘楚创作的作品一起被法国第十七届国际文化非遗展选中。11月3日至6日在卢浮宫展出期间,观者如云引起轰动,世界各国政界和艺术界人士对中国首次参加法国非遗展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