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简介
汪寅仙于1943年6月出生在丁蜀镇的一个陶艺世家。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许是她对陶瓷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她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
80年代以后,他又有《江南春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双色书法集锦文化圆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波清鱼跃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花翎壶》和《古韵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李嘉诚、李兆基、荣智健等著名香港企业家都曾专诚请他定制作品。
吕尧臣最早师承名师吴云根。吴云根作品风格形成自己的壶艺风格,有着罐远影响。而此阶段吕尧臣最显著的成绩是得到吴云根紫砂竹器的彝传,其作品既传神地表现了竹器的精神风骨,叉不失紫砂的肌理效果,“吕竹”之名.传闻一时。
作为中国紫砂泰斗、文人派作品代表人物顾景舟的一脉传人,他博采众长,把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集于一体,从形式和内容上,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将物象精神和形态美有机融合。
其中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顾氏八式小品圆壶”和“仰宇提梁壶”分别在2001年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一)紫砂
11月5日至6日,榕城阳光明媚,在西湖河畔为期两天的中金在线首届紫砂壶会展圆满落幕。本次展会展出63件精品紫砂壶,汇聚了宜兴当代中青年紫砂工艺大师丁小明、卢宁刚、许定华等人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乏获得专业金奖、银奖和铜奖的作品,更有部分作品为有中南海紫光阁、韩国博物馆所长久收藏。活动特邀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周琴娣亲临现场制壶,为大家揭开紫砂神秘面纱,更令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现场演绎 探析奥秘 会展现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周琴娣向大家展示制作紫砂全过程,参展人员络绎不绝,更有甚者流连忘
【作品简介】 一款难度不易的紫砂壶,极美工艺,值得拥有。 许定华老师作为青年陶艺家,其作品深得古韵,充满大自然的生动情趣和人文气息,正如这款冰纹飞把紫砂壶。 壶钮、壶把、壶足以绞泥来装饰,色彩斑斓,工艺精美,乍看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尤其是壶钮,更如同五彩卵石,充满了大自然的质朴气息;壶嘴挺出,短嘴出水爽利,壶柄与壶钮像极了实木纹路,彰显出一种特有的高贵气息。 截盖设计,壶脚的纹路微微鼓起,
【作品简介】 石瓢壶,传统经典器型,文人瓢却在很多老师的作品里并不多见,此款文人瓢是卢宁刚老师独创的新一代石瓢壶! 此壶器形挺秀,壶钮为散开的壶型,钮孔几乎卵圆形,压盖严丝合缝,口盖略大。直锥嘴,耳形壶把随身势,与常见壶不同,三乳足,腹底较为饱满,小弧面镶接而成。 原矿清水泥全手工拍打成形,手感细腻,线条流畅,口盖密封性佳,适合品茗把玩,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壶。 整款壶以稳重做铺垫,以
【作品简介】 关于年年有余的典故: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年年有余年画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年年有余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被艺术家们所喜爱。 选用60年代老泥全手工拍制而成,造型寓意十足,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