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紫砂壶
你收藏的第一把紫砂壶是什么器型?
鲍仲梅,1944年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 第三届),先后师从七老艺人任淦庭、工笔花鸟画大师俞继高先生为师。擅长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片)镶嵌于紫砂器上,采用雕、镂、刻、塑、堆、填等多种手法,或再施以珠宝玉石等材质,赋茗壶以异彩奇珍,别具一格。与其妻施秀春合作,创制以银丝镶嵌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开创了新的装饰技法。此器采用嵌银丝工艺,精选原矿老红泥作胎,观之柔美动人,摩挲起来更是如触凝脂,予人沉静淡雅之感。壶身上敛下丰,提捏起来轻盈可手。弯流挺出,与壶身形成优美的夹角,飞把壶柄同样外延
潘小忠,1968年生于宜兴,2017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5年首届“景舟杯”铜奖得主,江苏著名陶艺家,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民国制陶名家冯桂林传人,80年代进厂,是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被誉为“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擅长方器、花器全手工制作。
潘小忠,1968年生于宜兴,2017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5年首届“景舟杯”铜奖得主,江苏著名陶艺家,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民国制陶名家冯桂林传人,80年代进厂,是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被誉为“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擅长方器、花器全手工制作。潘小忠老师的这把《竹段》壶,采用原矿紫泥作为泥料,壶容量为620cc,以竹为题材,体现的美感以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作品整体呈现竹的主题,壶身是一节大的竹节,再取了一截细长的竹段弯曲,扭成旋形,紧紧靠在壶身一侧,从壶嘴伸出的
由于矿料、配比、窑温的不同,紫砂颜色亦不同,即使同一种泥料,在不同的窑温下,颜色也不同。此外,金属氧化物的添加,又丰富了紫砂的颜色,如最知名的民国绿泥……
鲍志强,字乐人,男,1946年生于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第五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
鲍志强,字乐人,男,1946年生于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第五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
现在紫砂市场上有很多顾景舟款的紫砂壶,到处可以遇见“顾景舟”,但这些顾景舟款的紫砂壶,你要理性对待,不要听信商家编讲的精彩故事,现在收藏界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要克服捡漏暴富的心理。
李涵鸣,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当代绝对的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紫砂创作以全手花塑、素器均见长,其创作的以青蛙荷叶系列作品,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受到藏家的追慕,198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母鲍月兔学艺,1997年作品《五件归茶具》获江苏省陶瓷艺术新品二等奖,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作室从艺。
储亦斌,1966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2016年高工,1982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国大师吕尧臣学艺,得到其言传身教。为其制壶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得到花器大师蒋蓉的悉心指导,得以真传;作品主要以花器见长,近年来得到众多壶友热捧。
此款《金钱松》可谓是别有一番风趣。壶身,壶嘴,壶钮,壶把皆以松树为形,造型和颜色皆逼真自然。端把以一整棵松树为型,由壶的下端长出,于壶的上端弯曲,松叶紧贴壶身,通身色泽古朴。最有趣味的是壶身、壶盖上贴塑精细的两只松鼠,栩栩如生,使“静”的紫砂多了一丝“灵动”。
徐秀棠,1937年出生于宜兴(徐汉棠胞弟),2008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 第三届)、中国陶瓷工艺大师(2003年 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作品多次获奖,被各大博物馆收藏。精选原一厂老紫泥作胎,泥料珍贵,使用经久光润如玉。以成语“凤头豹尾”入壶,形仿古代祭器“鼎彝”,造型庄重,威严感油然而生。壶流以凤头为形,眼与凤冠塑的精细入微,并以一圈回纹装饰,给人一种祥和之气;壶把以豹尾为形,目光炯炯有神。桥钮古味浓厚,
鲍仲梅,省大师,先后师从七老艺人任淦庭、工笔花鸟画大师俞继高先生为师。擅长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片)镶嵌于紫砂器上,采用雕、镂、刻、塑、堆、填等多种手法,或再施以珠宝玉石等材质,赋茗壶以异彩奇珍,别具一格。与其妻施秀春合作,创制以银丝镶嵌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开创了新的装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