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泥料之红泥类:石朱红红泥

    黄龙山四号井东矿区石朱红红泥蕴藏于黄石石英岩岩层中,石红与朱砂红沉积共生矿。由于受岩石的挤压,虽薄如纸却坚硬如石,俗称石锅巴。

    04/08
  • 冯桂林:被岁月湮没的紫砂花器圣手

    在紫砂艺术星河中,当世人仰望陈鸣远这颗耀眼明星时,殊不知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象形器巨匠——冯桂林,正悄然隐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04/08
  •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难的壶型:传炉壶

    传炉壶,作为紫砂艺术殿堂中的经典之作,其形制取意于上古青铜礼器之韵,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造物智慧。

    04/07
  • 紫砂泥料之红泥类:红旗宕红泥

    1958年黄龙山北余脉建设了第一口暗宕用于开采红泥。这一区域因红泥蕴藏丰富,又靠近青龙河,按当时的开采条件,占尽天时地利,所建暗宕起初命名为红泥宕,后改称红旗宕。

    04/07
  • 紫砂泥料之红泥类:黄龙山团山矿区石黄红泥

    黄龙山团山矿区石黄红泥蕴藏于山体表层嫩黄石石英岩岩层下部,因紧贴嫩黄石,矿岩裸露地表,受日晒雨淋强氧化作用而富含石黄。

    04/07
  • 晚清鉴藏巨擘龚心钊的天价紫砂旧藏

    近年来艺术市场中,龚心钊旧藏紫砂屡创拍卖纪录,其中十件重要拍品累计成交额逾5000万元,印证了其收藏体系的学术价值与市场影响力。

    04/07
  • 淘壶人物丨方霏霏紫砂壶鉴赏

    方霏霏,中青辈实力派,科班出身,先于紫砂陶塑事业耕耘多年,转而从事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尤擅仿生花器创作,个人风格强烈。

    04/07
  • 龙蛋、文旦、西施这三种壶型如何区分?

    在紫砂壶的众多器型中,有不少都是互相借鉴演化而来,也因此有许多壶型都极为相似,不甚了解的人很容易混淆,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龙蛋、文旦、西施这三款圆壶。

    04/03
  • 紫砂泥料:黄龙山经典共生矿紫黑栗色紫泥

    黄石表层熟栗紫原矿,最早由明代陈信卿挖掘并开发使用。今天再次寻找到这一珍稀的紫黑栗色原矿,按明代的手工练泥方法,探索出将紫栗色矿料练泥、制作和烧成的三个关键步骤,使该砂料的特色再现流芳。

    04/03
  • 90年代拍卖场上高价成交的10件紫砂珍品

    在90年代拍场中,有十把顶级紫砂壶相继创下令人瞩目的高价成交纪录,为这一传统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写下历史注脚。

    04/02
  • 紫砂泥料:黄龙山经典共生矿熟栗色紫泥

    黄龙山北面的三号井采矿区,在山体表层覆盖的黄石石英岩下,蕴藏着熟栗紫色夹脂泥,原矿深黑紫色,断面夹不规则的绿泥石斑块,原矿材质为粉质岩,油润如脂,呈现紫栗色。

    04/02
  • 何心舟:连顾景舟都称赞不已的紫砂大师

    何心舟这位清末绍兴籍巨匠,精研抟砂技艺逾半世纪,其创作的紫砂器物涵盖茶壶、盆器、文房水洗等品类,尤以突破传统的造型构思与文人气韵独步艺林,被尊为“玉成窑文人器”的开创性代表人物。

    04/02
  • 紫砂泥料:黄龙山经典共生矿象牙血砂段泥

    在黄龙山山体浅表层的黄石石英岩缝隙之间,蕴藏着珍贵的共生段泥矿,取名“象牙血砂段泥”。该段泥共生矿制成作品,烧成后呈现的胎色有如象牙的质白,如白玉般的肌理。

    04/01
  • 紫砂拍卖史上十把百万级别的朱泥壶精品

    本文将揭开紫砂拍卖史上的风云册页,细数以百万级天价落槌的十把朱泥紫砂壶神品。

    04/01
  • 紫砂泰斗顾景舟谈曼生壶艺

    历史延续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也陆续出现许多骚人墨客热衷紫砂陶艺。最突出的要数当时的金石书画家陈鸿寿与砂艺作者杨彭年的结合。

    04/01
  •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平衡的壶型:水平壶

    将水平壶置于茶海之中,沸水倾注之下,壶体始终保持着优雅的水平姿态。这种看似简单的悬浮现象,实则隐藏着精密的配重玄机——壶嘴与壶把的重量必须精确到毫厘之差,才能在水流冲击下保持动态平衡。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