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建华上新桥壶紫砂作品鉴赏

    范建华上新桥壶,原一厂老紫泥制作,壶身呈扁圆形,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正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

    06/28
  • 朱泥制壶成品率低的影响因素

    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可归结于多个方面,如矿料因素、原料加工因素、成型制作因素、烧成因素。

    06/28
  • 鲍峰岩鸣提壶紫砂作品鉴赏(章炳文书,毛国强铭)

    鸣提壶,为鲍峰岩九十年代的经典原创代表作之一,以一厂老紫泥作胎,全手工精制而成,由南京市书协主席章炳文书画,国大师毛国强亲自陶刻,据鲍峰岩回忆,此壶仅做过两件,三位名家合作,收藏意义非凡。

    06/28
  • 范洪泉菱花汉君壶紫砂作品鉴赏

    菱花汉君壶,造型在传统汉君壶式之上进行变化,范洪泉大师采原一厂老紫泥精心抟制而成,整壶造型优雅端庄,韵味横生,配以老紫泥的古朴温润,表现出紫砂器内敛含蓄、质朴大气的特点,值得收藏。

    06/27
  • 汪宝根线圆壶紫砂作品鉴赏

    汪宝根线圆壶,采原矿老紫泥以焐灰工艺烧成,产生“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效果,全器线条曲弧,圆润不失古拙,气度饱满,且呈现出汪宝根驾驭圆器线条的不凡功力。

    06/27
  • 紫砂七老之一王寅春紫砂壶印章大全

    王寅春(1897-1977年),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13岁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跟随金阿寿学习制陶技艺,多次承制国家礼品,以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为繁荣紫砂陶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紫砂界七大老艺人”之一。

    06/27
  • 姚志泉如意三足炉壶紫砂作品鉴赏(汪寅仙监制)

    如意三足炉壶,为姚志泉在母亲汪寅仙大师的监制下完成,壶体略扁圆,三弯流、耳形鋬、壶底三足托壶身,壶盖穹窿以压盖式合于壶口,盖纽为扁圆形纽,提拿方便自如。小巧玲珑,可爱有加,百看不厌。

    06/27
  • 民国时期紫砂壶艺的发展

    近代制壶名家艺人,以精湛的紫砂茗壶为祖国赢得荣誉,鼎力革新技艺、品种,为承先启后作出贡献。但时逢抗日战争的深重灾难,许多艺人在苦难中挣扎,有的过早谢世,有的则成为当今紫砂事业兴盛的铺路人。

    06/27
  • 查六君旭茂提梁壶紫砂作品鉴赏(谭泉海陶刻)

    旭茂大提梁壶是在2006年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作品,由查六君全手工制作,已故国大师谭泉海镌刻山水诗文,是两位名家精心合作装饰的重器。当时仅做过两把,相当稀缺,当年曾被《新民晚报》报道记载。

    06/27
  • 范洪泉垒云壶紫砂作品鉴赏

    此垒云壶作于1999年,为范洪泉原创设计作品,造型端正大方,线条环环相扣,分布合理规律,表现出了优雅的韵律美,铺砂点缀,更显高雅,此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收藏价值极高,藏家不要错过。

    06/26
  • 范洪泉铭泉壶紫砂作品鉴赏

    铭泉壶作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范洪泉大师精制的一款筋纹器精品,无论泥料、造型、工艺皆显大师功力,极具艺术魅力。

    06/26
  • 紫砂七大老艺人有何共同的出类拔萃之处?

    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人并称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钻研业务,刻苦磨炼,攀上紫砂陶艺的高峰,是现代紫砂艺术承先启后的人物。

    06/26
  • 紫砂名人 制式多样,花器为胜——冯桂林

    冯桂林(1907-1945年),宜兴周铁镇人,1918年迁居蜀山北厂,并被招进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利永陶工传习所”,成为第一批艺徒,师从范大生、程寿珍等名师。

    06/26
  • 吴东元三足乳壶紫砂作品鉴赏

    三足乳壶,为吴东元2005年全手获奖作品,以原矿老紫泥为胎,色泽低调内敛,壶体造型为青铜器之三足圆鼎之形,颇具深沉厚朴之古韵。

    06/26
  • 紫砂名人 浑朴有致——范大生

    范大生(1874-1942年),字绳武,号承甫,世居丁蜀镇西望圩村。他靠粗识文字,师从名声卓著的紫砂艺人范鼎甫。

    06/26
  • 王旭生虚扁壶紫砂作品鉴赏

    王旭生虚扁壶,原矿老紫泥作胎,整壶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精良,成型难度大,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于纤巧中窥其洒脱之姿,虽扁而气势外张,婉转流畅的线条,给壶身镀上一层气韵和色彩。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