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传香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清康熙陈鸣远制传香壶,方斗造型俊秀,筋线利落,刻黄庭坚诗句铭文,工艺精巧,为其自用佳作,历经名家递藏,流传有序,是紫砂收藏珍品。

清康熙紫砂名家陈鸣远(1648-1734)所制传香壶,堪称紫砂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此壶采用方斗式造型,轮廓简约利落,呈上宽下窄之态,尽显俊秀挺拔之姿。壶身搭配方柄与方流,底部以四足支撑,整体结构规整协调。

壶底镌刻着“令我胸中书传香”的行书铭文与“鸣远”款识,还钤有“陈鸣远”、“壶隐”两方阳刻篆书印,紫泥材质中蕴含着浓郁的翰墨书香,将文人雅士的风雅气韵尽显无遗。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传香壶

在工艺细节上,传香壶更是巧夺天工。壶身、壶盖、壶流、壶把及壶足的四角外侧均设有凹筋,内侧则精心做出凸筋,筋线清晰利落。短弯流的弧形曲线流畅自然,与方形壶把形成圆与方的巧妙对话,一刚一柔,相得益彰。

陈鸣远在每一处细节上都倾注心力,一丝不苟的精工让整把壶的比例堪称完美。简约的几何造型中暗藏变化,既不失素雅之美,又因犀利有力的脊棱出筋,增添了峭拔劲挺的气质,使壶身更显骨相清奇、超凡脱俗。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传香壶

陈鸣远传世的方壶中,有四把最为知名,传香壶便是其中之一。它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年)所制“陈鸣远制丁卯壶”一样,钤有“陈鸣远”、“壶隐”两方印章。“壶隐”是陈鸣远的别号,此印在其传世作品中极为罕见,由此可推断两把壶应为同期制作。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传香壶

不同于另外三把方壶四方鼓腹、四方圆角的敦实厚重造型——那些壶式多承袭晚明风格,走“寓圆为方”或“化圆为方”的路子,传香壶则突破传统,呈现出“圆非圆、方非方”的独特风貌,恰如其好友汪文柏(1659-1725)所赞的“茶具方圆新制作”。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传香壶

它以壶身内侧出筋的设计遗形取神,摆脱了晚明紫砂壶的浑厚古拙,转向秀骨雅健的风格;壶流的弧形曲线笔断意连,暗含圆韵,与方把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实现了寓圆为方又化圆为方的创新,是陈鸣远艺术鼎盛时期融古铸今的代表作,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成熟。

陈鸣远紫砂款识

陈鸣远传香壶拓片

尤为特别的是,另外三把知名方壶均为友人定制,而传香壶的铭文“令我胸中书传香”,源自宋代诗人黄庭坚(1045-1105)咏茶名诗《谢送碾壑源拣芽》。

黄庭坚在诗中以“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咏茶,认为茶能启迪诗思,是文人创作的灵感源泉。陈鸣远引此句自铭壶身,既彰显了自身深厚的学识涵养,更流露出对自己紫砂技艺的高度自信,不难看出这是他极为满意的自用之作。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传香壶收藏记录

此壶流传脉络清晰有序,最早的收藏记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收藏家项季翰,项氏曾为所藏紫砂器制作拓片,编成《砂器拓影集》,传香壶便收录其中。后来,壶辗转流入台湾,1989年曾在国立历史博物馆「明清宜兴茶壶精品展」中展出。

此后,它又经台湾收藏家王度、万泰银行先后递藏,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图录及王度所编紫砂收藏图录,均对其有明确记载,进一步印证了其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