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花货的形色工
这就需求花货精品紫砂壶做到形、色、工三者奇妙合作,栩栩如生,以美化大家的生计,熏陶大家的情味。
“在沈阳老北市文化市场里,就有好几家专营紫砂壶的店铺,再加上各种会所和茶叶市场这类销售渠道,经销紫砂壶的店在沈阳不会少于上千家。”沈阳大御路古玩城一位经销商介绍,专营店的营业额加上收藏市场的二手交易,就算保守估计,沈阳每年有关紫砂壶的交易额就能突破亿元,而这并不包括各种展会的销售额。
11月初,为期一个月的《紫砂繁华梦——吴光荣、许艳春紫砂陶艺展》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为配合本次展会,11月17日、18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馆内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爱壶说”紫砂系列主题活动,引起了众多茶友的广泛关注。
---丁兴旺 编者按:编发完这篇稿件,心情十分沉重。原江南大学教授、"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作协会员丁兴旺先牛,一位热心研究紫砂历史·文化的文化人,不幸因病于6月16日辞世,享年65岁。丁教授热爱高教工作,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勤奋著述,耕耘不休一生,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20多部
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丁蜀镇委书记邵亚群尊敬的陶艺大师及各位陶艺界的朋友们: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各位省陶专委会员欢聚一堂,在此举行会员大会。我谨代表中共宜兴市委和丁蜀镇委、镇人民政府向与会的陶专委领导、会员,并通过你们向广大陶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宜兴是陶都,陶业在丁蜀,历史悠久,闻名中外,5000年窑火生生不息,陶业代代相传,造就了灿烂的陶瓷文明和陶瓷文化,尤其是宜兴紫砂更是享誉中外的陶艺精华、国之瑰宝,陶瓷已成为展示我市形象的一张名片。陶瓷产业不仅在发展区域经济、致富一方群众方面
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各位会员、各位领导:新春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我们陶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省工美陶艺专业委员会成立六周年,以及我们自己的阵地,自己办的学术刊物《江苏陶艺》共出版二十期,已创刊五周年。作为一个宜兴人,半个陶业工作者,我也十分高兴。正是1999年1月18日有了陶专委,才使原本因国有陶瓷企业机制弊端而逐渐显露的宜兴陶业不景气的陶都又展事不断,好戏连台;正是成立了陶专委,广大陶艺工作者能形散神聚,个性张扬,目标同向;正是有了陶专委,才有了极具创意的长久陶陶纪念活动
---李玮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只要谈起中国陶瓷,无论是谁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材料精美,制作精微,画面精致的一系列熟悉的形象和动作,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宜兴紫砂茶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瓶。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尤以其独特的手工成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传统制壶手法中揉、搓、拍、切、划、刮、压、挖、挑、接、光等一系列动作的连续性,那传统装饰中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和工整对称的图案样式以
---陈茹生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 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 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段,可无疑义"(《阳羡砂壶图 考》)。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 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
---郭若愚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
---山谷鲍志强作 金声玉振壶 高155mm,口径85mm 蜿蜒起伏的翠绿色山冈上,凤凰在鸣叫,蝉儿在嘶唱,混声交响,余音缭绕,天地为之俯仰,浓缩自然和神话元素于一体的《金声玉振壶》,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代诗人李贺在听了著名乐人李凭弹奏签模后,写下了想象丰富的感受,他描绘李凭优美的弦歌之声,嘈嘈切切如昆山石碎山崩,一弦独响如凤凰长鸣,声振林木,其悲抑之处好似带露芙蓉为之泣下,而欢快之音仿佛兰蕙抿口而笑。只活了26个年头的李贺,是个少
记者从省文物局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获悉,已于去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宜兴市手工紫砂陶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全面启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称,宜兴手工紫砂陶艺世界仅有,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宜兴地处长江下游太湖西岸,为江、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有中国陶都、梁祝故里、教授之乡之称。考古学证明,约7000年前,农业文化及制陶技艺就较为发达。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在
同乐壶 汪寅仙作 在我国的手工艺门类中,紫砂茶壶以其品种和形 制变化的多样而独步群芳,所带来的壶名之多、之丰富,也为其它手工门类所不及。 紫砂壶的壶名是个形象思维的世界,睹壶思名, 听名想壶,大体都能有所兴味,不会谬误千里。作者为 自己的作品起名,遵循明白易懂之规,多以象形人句, 记事、寓意、比拟,名副其实,这是因为农业经济社会, 传统手工艺品的实用功能的要求,以及紫砂艺人的文
应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邀请,紫砂界知名老艺人徐秀棠、汪寅仙等一行三人于2005年12月8日至12日赴港参加了由罗桂祥基金会赞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办,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合办,香港艺术馆协办的《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研讨会。12月9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了陈鸿寿(曼生)的书、画、印章、印谱及曼生壶作品展览的开幕式,12月10日一整天在香港艺术馆演讲厅进行陈曼生的艺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致开幕词,上博书画研究部研究员孙慰祖、上博书画研究部副研究员
---贺盘发 贺东强1979年11月1日下午摄于宜兴红星陶瓷厂前进窑上自左至右:王春生宜兴红星陶瓷厂厂长吴挺生副经理贺盘发秘书罗桂祥董事长鲍股长股长李壮大秘书 1979年10月29日一11月1日港商罗桂祥及其随行叶荣枝先生首次来宜兴丁蜀镇访问。由于当时香港尚未回归,为此宜兴县委、县外事办、宜兴陶瓷工业公司各级领导对此十分重视,事先多次召开了接待工作预备会议。县委外事办公室王主任,强调要严格按外事保密纪律,精心组织与筹备,并遵循:谦虚谨慎、内外有别、
---郭若愚唐云先生半夜索观曼生壶记 几年之前,我写过一篇《唐云先生和他的文物收藏》小文,先后发表在《上海盟讯·书画志刊》和《上海中国画院通讯》上,2004年7月又收人拙著《落英缤纷师友怀念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中,其中有一段文字,记录唐云先生来舍索观敝藏曼生壶事: 先生(唐云)嗜紫砂器甚癖,以曼生壶是为致意,收集至十余枚。他藏壶十分痴心,有一次我得曼生壶一柄,到了晚上十一时许,唐云先生突然来舍敲门此消息也。,欲索观此壶。我不知他如何得此消息也。 200
---何挺初运用镂空和浮雕装饰紫砂陶艺的体会 宜兴紫砂陶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朴雅大方的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但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紫砂陶艺的发展也是如此。本人在近半个世纪的从艺生涯中,一方面在造型上创新求变。如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浪花提梁壶》,我把提梁设计成弯曲前倾犹如一波前冲的水浪,大大增加了此壶的动感;而我的《秀竹提梁茶具》,提梁由两根竹枝弯曲交叉因而有三个分叉,对传统的提梁造型作了创新。另一方面,我更在装饰上精心构思,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