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谈一寸干将切紫泥
一寸干将切紫泥 徐秀棠先生曾送我一方砚,紫红色,半圆形,弧度线条丰满圆润,切面作笔架形,平面隆起三个小山峰,质地非金非石,手感极重,直往下沉。是端?是款?看到我狐疑的目光,他告诉我这是紫砂砚,是其新作。翻看背面,果有其铭:"平水夕阳笔卧山,乙亥秀棠作",是他1995年的
一寸干将切紫泥 徐秀棠先生曾送我一方砚,紫红色,半圆形,弧度线条丰满圆润,切面作笔架形,平面隆起三个小山峰,质地非金非石,手感极重,直往下沉。是端?是款?看到我狐疑的目光,他告诉我这是紫砂砚,是其新作。翻看背面,果有其铭:"平水夕阳笔卧山,乙亥秀棠作",是他1995年的
---汤鸣皋 汤亦庄 缘物寄情 ----试论明、清两代文人对宜兴紫砂和明式家具的影响 宜兴紫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我国工艺美术的很多门类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谱写了民族文化的辉煌篇章。
---尹霄荣无为而治 光华内敛 —论紫砂壶艺术的造型分野及文人化内涵 一、紫砂壶外在形态的造型分野 供春壶被称为紫砂壶的鼻祖。别名"树瘦壶"是早期的仿真器。传说供春是以金沙
---丁兴旺铭文赏析: 且饮且读,不过满腹 且饮且读。一手把茗壶饮茶,一手持书卷读书。 不过满腹。语出庄子逍遥游:鹤鹑巢放深林,不过一枝;堰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个人无法占有一切,饮茶赞茗壶,茶水再多,能饮的水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只是知识沧海中的一粟。短短的八字铭文,坦露了铭文作者饮茶趣味中治学态度。其实,这也正是铭文作者陈鸣远最真实的写照。 &nbs
---山谷镶嵌重裹不相宜端起锡包紫砂壶,手腕不觉一沉,偌许沉重的分量,立刻淡化了的雅玩心境。 手摩玉把的紫砂壶,一股冰凉之气漫上手泽,也顷刻消解了温馨的恬淡的情怀。这感觉、这模样,与素日可亲可触可感的紫砂壶不可同日而语,
方匪一名,圆不一相 —浅谈当代紫砂壶形态美的鉴赏 根据当代美学理论,艺术美的形式可狭义地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外在形式,与审美对象的色彩、肌理、形态、工艺等直接相关,称为形式美,而另一种是内在形式,指的是创作者将所体味的真、善、美的内容注人形式美之中,从而引
---邱玉林制陶感悟 制陶原本不是我的理想,但如今已成为我终身的职业。从开始接触制陶已有30年了,当我第一次接触陶瓷的时候,感到很神奇,但没有感到了不起,当我将它作为职业的当天起,就感到茫然,从艺之路到底如何走,看到大多数工人从事脏苦累的工作心里比较沉重,但是我又感到当我走进工厂的一刻,我不再是一个农民,不再是一个种田佬,结束了祖辈没有一个城市居民的历史,我已是一个工人了,我已是一个潜在的(工人)技术员了,心里感到自豪,同时也有了一种责任。 日用制陶虽不是高科技那么吸引人,但可以实
---郭若愚“漱石壶”质疑 2005年第2期((江苏陶艺》刊载拙文《制壶名家朱石梅的生年》一文。编者在此文之前,有按语曰:此文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这是陈鸿寿(曼生)在漂阳为官(县令)的最后一年而郭若愚在本期中另文《制壶名家朱石梅的生年》一文中说:“陈曼生…嘉庆二十一年丙子
---章以谦情缘的纪念 —景舟大师命题《撷秀湖山图》三记 顾景舟先生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紫砂艺术大师,一百年出一位紫砂泰斗,是这个时代的骄傲。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成为巨匠、成为他所推崇的陈鸣远、邵大亨之后彪炳紫砂史册的壶艺大家。今年(乙酉)九月初十,是他九十周年诞辰。谨以他生前命题属画的《撷秀湖山图》中的一些往事琐记来纪念他的诞辰。 一 1993年8月18日,景舟师在暑热难耐、阴雨绵连、气压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频发的情况下给我来信,信的最后一段写着:
---史小明、葛坦记录整理 赏壶会实录 茶壶:柱础壶、却月壶、绳纹百结钮大壶 持壶者:李明 参与人:徐秀棠、汪寅仙、潘持平、李明、 徐达明、史小明、葛疽 徐(秀棠):我们这样品评茶壶,也是一个提高,一种乐趣,我们 也不拿
---王洪斌恢复朱昵壶的风采 一、浅谈红泥及朱泥壶 历代宜兴紫砂壶按制作泥料不同而分类,主要有紫泥壶、红妮壶和绿泥壶三大类,而我们现在要谈的朱泥壶便是红泥壶中的重要一支。 前人对朱泥壶已有了不少文字记载,为了节省笔墨,本人摘录台湾有关专著《朱泥宝记》中的一些片段,以作论述:"
---倪顺生浅谈紫砂壶的装饰艺术 紫砂壶的装饰,包括象生的造型设计,是诉诸视觉的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正确领悟和把握紫砂泥色与造型两者的互动性,是紫砂壶装饰的关键。就泥色来说各类紫砂工艺品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矿分为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再派生出其它色相不同的泥料。当代还通过拼制等科学方法,从色彩多样化上追求紫砂花货艺术效果,这是紫砂发展的一大进步。 紫砂花货类作品以反映自然物状居多,应努力从色彩的过渡变化中体现作者成熟的构思。如原矿段泥,成陶色泽呈米黄
---山谷 闲说陶与瓷 明朝末年,江西姿源人的造瓷工匠陈仲美,突然自瓷都景德镇跑到江苏宜兴陶都鼎蜀镇。原因据说是景德镇从事瓷业的能人很多,难以成其名。 这桩事情十分平常。在那个时代,人才流动是最频繁不过的事,但给人的联想却颇耐人寻味。首先,陈仲美与名匠周丹泉同负盛名,结果却不一样,《景德镇陶录》记载:明末,又有陈仲美、周丹泉俱工仿古窑器,携售远方,镇人罕获,周窑甚传。若陈来无定,仿造亦不多,今罕有知之者矣。而紫砂陶的专著《阳羡名壶系》则说:陈仲美……好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
口顾婷谈《春涌大地》提梁壶之创作 紫砂壶始于北宋,原本是一种生活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紫砂壶也跟随着变化,制作技术不断改进,由单一的实用品,逐渐转化为实用工艺品。如今人们对紫砂壶就更珍爱了。紫砂壶以其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古朴典雅的迷人色泽、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美绝伦的手工工艺独步海内外,赢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盛誉。 紫砂壶艺继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着文人文化的情感,包蕴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获取了生命的
日前,来自北京、上海、福州、杭州和台湾等地的300多名紫砂收藏家及爱好者汇聚宜兴,参观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黄龙山紫砂矿遗址等地,并亲手体验紫砂壶制作等,亲身感受宜兴博大精深的陶文化。 (丁焕新 摄)
据悉,该套壶由10多位工艺美术师历时3年打造,全套共18把,以佛教中的建筑、器物为造型元素,壶身以珐琅彩工艺绘制了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体现了佛教文化与紫砂艺术的精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