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堂丨紫砂壶中的“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通常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的组合。岁寒三友,是宋代开始流行的说法,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
岁寒三友,通常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的组合。岁寒三友,是宋代开始流行的说法,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
石瓢”早期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盛器,口大有盖,旁边儿有柄,用含沙很多的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紫砂壶经历几代艺人传习形成规范的制作法则,从形态结构上基本可分成三大类。 (1)光素器:即方壶、圆壶 (2)筋文器:即以线纵向,横向,旋转分割的壶 (3)花塑器:即带有自然装饰的壶,相互组合贯通,并作为壶的主体。 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 (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
经常有朋友会问到我,这把石瓢壶,可以看看壶底吗?我拍后发过去,朋友产生疑问,壶底怎么会有一圈印子?有没有 没有一圈底印的石瓢壶?如图,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头的石瓢壶,是不是底部都有这么一圈印子。这个印子呢,是做壶的时候,身筒和底片相接合的一个位置,做壶,需要粘合,用的都是脂泥,(脂泥,是泥料晒干后,磨成粉末,喷水,拌均,用来起粘结的作用),而这一圈印子呢,就是身筒和底部在脂泥粘结的地方,脂泥的收缩,和泥条泥片的收缩不同,所以入窑高温烧出来后,就会浮现这一圈印子。
品茗赏壶,巡茶满盏之时,一把壶的出水如何,常是众目关注的焦点,若是出水如柱,平稳而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定会赢得啧啧称赞,让人喜形于色。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受到众多名家里手们的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徐元明·《全手云龙》把玩茗壶,有时会
中国的民间艺人,大多隐姓埋名,众多精致玩件皆无款识。宜兴紫砂壶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艺,从打泥条、围身筒,到成型,完整体现了制作者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趣味,落名款也适合了崇尚名器名工的市民文化。除却文革特殊年代,制作者都要郑重其事署名、不厌其烦落款。一把壶,至少能在壶底和壶盖两处看到作者的印章。切记一点:印章都可以仿,但是壶的神韵仿不来,不要光看一个印章名字。紫砂壶曾为贡品,但从无官窑,乾隆御制、大清制造一类的官印没能取代个人落款。在合作
品茗赏壶,巡茶满盏之时,一把壶的出水如何,常是众目关注的焦点,若是出水如柱,平稳而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定会赢得啧啧称赞,让人喜形于色。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受到众多名家里手们的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把玩茗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其水流呈
笑樱壶是人们喜爱的壶型。对于其创作来历,书上、网上有三说,一说是明代经典。一说是潘春芳设计,第三说是顾景舟创作。 明代说“笑樱壶首创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赞誉其为激昂之态,并刻画其冲茗特性为‘冷酷的外表,蕴藏着火热的心。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香甘温甜,明快果决,壶中英雄也!’”现代说:笑樱壶原名叫三线壶,由潘春芳原创。据说,中日建交时周总理想把宜兴的紫砂壶赠送日本首相,从数款中选了“三线壶”,但觉得其壶名有点俗。当时
经常能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见到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常见的模具壶,一般都是以“外模内挡”的成型方式为主,“挡”成后,壶的内壁表面会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凹凸不平,为使内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必定会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此操作常被称为“推墙刮底”,使用的多为竹制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划过,最终形成了“太阳线”。推墙刮底是从大彬时代延续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为了刮掉壶底的接片残留的脂泥痕迹和接片的不平整
紫砂之美,美于造型,评判一把紫砂壶的美,并没有特定标准。爱好者要用艺术的眼光才能发现紫砂壶的美,所谓艺术的眼光,就是善于发现紫砂壶造型各部分是否整体和谐,是否具有黄金比例的视觉美感,紫砂壶的线面是抛物线构成,紫砂壶需要有线面的力量之美,而不应出现柔弱无力的线面,这种线面同时表达出整个壶体的精神神彩之美,与含蕴青春活力之美十分相似。简言之,紫砂壶的美,第一,需要通过对紫砂壶材质所表现出来的肌理美,第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艺上精湛的手作之美,第三,也是艺师对细节处理上的造型美。
一把壶淋水干得快干不快与泥料的好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不能以淋水上去水干的快慢来区分是否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下面就举几个实例来说明一下:一、壶的表面细工(明针)做得到位,水就干得快些,反之就慢些。二、壶本身泥料的目数(目数越高砂料越细腻)高,那么壶的胎土比较致密,水当然会干得快点,反之则慢。三、壶烧的温度高,表面玻璃化(光洁)程度也高,水理所当然会干得快,水都挂不住了嘛;而烧的温度低,表面相对就粗糙些,水就干得相对要慢了。四
中国的民间艺人,大多隐姓埋名,众多精致玩件皆无款识。景德镇陶瓷名冠天下,存留的名器上却难找到工匠名姓,因为制作是分工合作,经二十几道流水线作业,多数工匠终生只精于某道工序。合作完成者无法称为个人作品。宜兴紫砂壶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艺,从打泥条、围身筒,到成型,完整体现了制作者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趣味,落名款也适合了崇尚名器名工的市民文化。除却“文革”特殊年代制作者都要郑重其事署名、不厌其烦落款。一把壶,至少可在壶底、壶盖、壶把三处看到作者的印章。紫砂壶曾为贡品,但
以“梅桩”壶为例:1.用木搭子将泥段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 2.按样板裁制壶底、壶口壶身泥片。 3.用泥片围成树桩状身筒,用脂泥粘接牢固。 4.用脂泥粘接底片、囗片等,并用泥琢塑树节、树疤。 5.将壶口泥片开启,留作盖片用。用竹刀将壶底部、口部整理光洁。 6.按模型制壶流、壶把、壶钮雏形,再细加工修饰。 7.搓制小树枝、印制梅朵,按构图要求贴饰壶身各部。 8.完成壶身,钻流孔,用脂泥
紫砂壶,壶盖内,有时候会看到一圈一圈的螺旋纹,这是碰见手拉壶了吗?新手壶友很容易造成这样的误区,其实不然。紫砂壶,只有两个地方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纹路,一个是壶盖内,一个是壶底,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使用的工具导致的——捖盖石。捖盖石,是用来清盖内的脂泥。捖盖石,虽然说它是石,但它的材质其实分为三种,一种是竹制的(做出来壶盖内就会出现一丝一丝的螺旋纹),一种是牛角材质的(这个比较光滑,捖出来的壶盖,内部很光滑),还有一种是塑料材质的(这个也是光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