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简介
汪寅仙于1943年6月出生在丁蜀镇的一个陶艺世家。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许是她对陶瓷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她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
80年代以后,他又有《江南春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双色书法集锦文化圆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波清鱼跃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花翎壶》和《古韵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李嘉诚、李兆基、荣智健等著名香港企业家都曾专诚请他定制作品。
吕尧臣最早师承名师吴云根。吴云根作品风格形成自己的壶艺风格,有着罐远影响。而此阶段吕尧臣最显著的成绩是得到吴云根紫砂竹器的彝传,其作品既传神地表现了竹器的精神风骨,叉不失紫砂的肌理效果,“吕竹”之名.传闻一时。
作为中国紫砂泰斗、文人派作品代表人物顾景舟的一脉传人,他博采众长,把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集于一体,从形式和内容上,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将物象精神和形态美有机融合。
其中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顾氏八式小品圆壶”和“仰宇提梁壶”分别在2001年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一)紫砂
中国陶瓷工艺是博大精深的典型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诸多门类的陶瓷品种深深地映衬着民族的风格和地域文化的特征,然其共同的生命支撑都具有强烈的不屈不挠的文化追求, 由传统习惯形成的文化现象百变不离其宗地衍生和成长, 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传达创造者的自信,使其融入新的社会环
瓷库中国讯 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养好一把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朴质可爱。所谓壶重养,养出神,养壶之道对于茶饮之道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