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紫砂壶装饰有什么区别?
明代紫砂壶的装饰手法地,主要有雕塑、贴花、镂雕、剔红和陶刻等。清代紫砂壶的装饰手法,除了继承明代的以外,还新创了描金、泥绘、珐琅彩、粉彩、炉均釉等。
明代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看上去比较粗糙,这是由于当时的练泥淘洗技术相对落后的缘故。 清代紫砂泥的澄练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紫砂壶使用的泥料细腻润泽,看上去更有质感。
紫砂壶式的鉴定还应该注意壶式中的一些细微特点。例如,紫砂壶的器形,有年代越早器形越大的特点。明代紫砂壶,器形稍大,气势沉稳;清代紫砂壶器形变小,以小壶居多。又如壶把,有提梁和端把两种,明代的提梁的环体赵向于浑圆,但用手触措即会感到提梁的内侧一面是起棱的,以便提握。清代中期则变为扁提梁或六方提梁。明代紫砂壶的端把较大,形式比较舒张;清代前期紫砂壶的端把呈耳朵形,造型变小;清代中期以后的紫砂壶的端把呈倒耳形,有的耳把下部还出现一个小垂饰。再如壶流根部的出水孔,在不同年代也有所不同。明代至清初均为独孔,
在一切工艺制品上,装饰最能反映一个时期内人们的审美情趣,紫砂壶的装饰也是如此,因此具有断代鉴定的意义,如明代的紫砂壶装饰较少,只是在壶的口沿、肩侧、腹部、底边缘、盖周边回味一些粗细不等的线作装饰,这些线条是在制坯时制作的。明代紫砂壶皆散发着一股素朴无华、温文雅致的物质,充分体现了以高超技艺为基础的工艺之美。 清代紫砂壶重装饰,追求华丽的风格,各种装饰手法如浮雕、贴花、泥绘、雕漆、釉彩、模印和镌刻诗句等,都是清代才有的。 清代中期以后
紫砂款识已成为紫砂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有的紫砂器虽然有款有印,但款识不够精当,常使人感到艺术内涵不够,因此历来制壶高手、名家对钤具印款都十分讲究。如同书画作品,紫砂壶上的印款,一要大小合适,与壶的大小相协调。二要位置得当,一般应钤在壶的底部、盖内、扳下,尤其是用在明处时,更要审察位置是否合适。三要讲究布局匀称、呼应和谐;四要印款的内容与壶形风格协调,不要一印钤多种风格的壶。五要讲究钤印的轻重适宜,要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印文的金石风格。
陈鼎和陶器厂的店赴在宜兴县城,店主名叫陈元明,出口有紫砂壶,暖杯等,上有“陈鼎和陶器厂”并有陈元明亲自刻款:“阳羡陈鼎和作于鼎山一叶轩”,为行书。出口的则有“C.T.H.CO.”字标
一些紫砂艺人在小有名气之后,也仿制前代名家的传世名作,这是艺人宣传自己的技艺水平的一种方式。所以,有不少仿器上署有“大彬仿供春式”、“石仿古”、“某某仿造”等等。这在传世紫砂壶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种标明仿制者的仿制品,不能视为伪品。
艺徒学艺仿制品是指艺徒临摹师傅作品的作品。由于紫砂是手工技艺,艺徒学艺,除打下手外,还要临摹师傅的作品,这是艺徒必须经历的;仿制品经过师傅修整过,一般也作为师傅的作品出售(一般为行货,又叫粗货)。所以的手工艺行业都是这样做的。
好的紫砂壶,用料考究,构思富有艺术性,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加上作者功力、艺术修养、名气等无形资产,俗话说:“艺术无价”。这几个因素一对比,价值的高低就自明了。
大彬壶成为老壶遗存的符号,且须“考古”才能确认,所以那四只被验明正身的大彬壶令人敬畏的摆在博物馆里。而其它形形色色的“大彬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着自己的身世……拜金化的收藏将大彬壶异化为“天价壶”,而忽略其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