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紫砂壶 仿若“蓑笠翁”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昨天,在北京西路江苏工美馆举行的“紫金文韵--杨联伟·李亦文文人紫砂艺术展”上,记者见到了多把别具匠心的紫砂壶。该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展览持续到23日结束。杨联伟先生是广东大埔客家人,从小随家人迁居南京,自幼兼习油画与国画,后潜心研究紫砂陶艺多年。昨天他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创意来自《七碗茶歌》(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昨天,在北京西路江苏工美馆举行的“紫金文韵--杨联伟·李亦文文人紫砂艺术展”上,记者见到了多把别具匠心的紫砂壶。该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展览持续到23日结束。

杨联伟先生是广东大埔客家人,从小随家人迁居南京,自幼兼习油画与国画,后潜心研究紫砂陶艺多年。昨天他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创意来自《七碗茶歌》(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杨联伟向记者介绍了“第一碗”和“第七碗”,“这把紫砂壶刻有莲叶、莲花,都给人清润之感,与‘喉吻润’意境相合;而这把壶上的松树刻成被风吹动的景象,体现了‘习习清风生’之意。现场不少观众对杨联伟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江南意境啧啧称赞,比如多把壶的提手用红木做成了江南窗格的造型,有扇形、菱花形、菱角形……更有一套壶,看上去竟活脱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造型,一盏小茶杯,套在了一把茶壶上,放置于竹舟上,仿若一“蓑笠翁”。

展厅西侧为李亦文设计、铭刻,唐利明进行坯体制作的作品。李亦文的作品,多把壶身均有棱有角,他告诉记者,别看着有些壶的造型“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有点怪”,每把壶后面其实都有一段故事。“这把‘静心壶’是我做的第一把壶,我把中间掏空了,意为‘换心’,我要沉下心来从事紫砂事业。这把壶做出来后,不少人都怀疑能装多少水?其实能装800毫升!”此外,还有一把“天印壶”,壶身如印,用的是“减法”来做壶,即不另添壶把壶嘴,只在一个立方体中掏空,从而做出壶把等,令人称奇。记者 仲敏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