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畜禽和蔬菜配上电子标签、电脑控制蔬菜生长的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高在上”的物联网技术在陶都广袤农村接上“地气”,一批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已初见成效。基于我市在农业物联网应用上的基础和潜力,农业物联网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站去年落户宜兴,拉开了打造全国农业物联网示范样板的序幕。
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让万物互联”,主要由传感器网络、传输网络、智能处理中心等组成,这些部分好比是人的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自2010年物联网技术被引入宜兴以来,这项看似复杂的先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市的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设施园艺等领域,受到广大种植、养殖户的好评。
市鹏鹞生态农业示范园通过实施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项目,让农户养殖池塘的溶解氧、水温、pH等水质参数在现场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对现场设备进行定时、自动、短信、网络四种控制。目前该项目已在高塍镇建成5000亩核心试验区,并在杨巷、新建、官林、徐舍等河蟹养殖主要镇园设置了5000亩扩大示范区。百兴养猪场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可以准确地分离出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实现养猪的远程操作。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猪场的管理信息,物联网为该养猪场节约了一半的劳动力。
有了物联网,普通茶农也能成为茶叶病虫害的防治能人。岭下茶场种茶大户蒋顺淮感慨地说,以往为了监测病情,有时他每天早上都要去茶园查看,凭经验摸索着用药;对有些病虫害“猜不准”,他就只能靠订阅“病虫害情报分析”,但“情报”邮寄需要好几天,往往耽误最佳的治虫时机。去年蒋顺淮的100亩茶园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虫害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信息终端传递的即时化,一旦有虫害发生,农户只需一天就可通过手机接收虫害情的准确情况和处置办法。老蒋说:“通过物联网的监控防治,茶叶亩均增产30%,亩均增收达900元。”
让计算机系统“感知”农业生产,目标是实现“精准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单产。但物联网对农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田间水塘。市农林局信息科科长蒋永年告诉记者,从田头到餐桌,农业产业链非常长,这给物联网技术的“切入”带来了很多机会。其中,最有价值、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物联网技术对食品安全工作带来的帮助。在物联网系统中,每个“物”都要被赋予一个“网络身份”。有了“身份”,就可以监管,发生问题,也能追根溯源落实责任。我市在螃蟹养殖示范户中试点启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只要用“读卡器”对准螃蟹上的“二维码”一照,螃蟹的价格、产地、养殖者,甚至曾喂养的饲料、用药情况等信息都可以一目了然。通过在规模农贸市场推行蔬菜“条码制”,对食品原料的生长、加工、运输、仓储及零售等环节进行标识,实现了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无缝对接。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以迅速召回相关产品,还可以追溯产品的上游供应链。
至明年,我市水产养殖物联网覆盖面积有望扩大到5万亩;畜禽养殖物联网覆盖的生猪养殖场将达25万平方米;设施园艺物联网则将建立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感知农业示范园区。同时物联网与农业的对接,下一步将越来越注重“精度”和“细节”。据蒋永年介绍,在田间,他们将布置更先进的传感网络,以监控微气象环境和土壤成分;在运输环节,就连行驶中的冷藏车的温度都能被远程监控……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