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开展“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儿童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201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将我市定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的试点城市,计划用五年时间开展该项目。

儿童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201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将我市定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的试点城市,计划用五年时间开展该项目。去年,我市通过实施校安工程、打造样板点等,使儿童交通伤害、跌伤等发生率下降了20%以上,“宜兴模式”初显成效。7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在宜兴参加我省“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研讨会时,听了我市该项目推进情况的汇报后,竖起了大拇指,说:“在不久的将来,‘宜兴模式’必将为全国开展‘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提供宝贵经验。”

校安工程,构建安全的防护网

除了家,校园就是儿童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要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校园安全必须保证好。近年来,市教育、公安等部门统筹安排,建立起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校园安全构筑了安全防护网。

学校和幼儿园的门卫是校园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门卫制度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就可能给校园安全带来重大隐患。那宜兴这道“屏障”到底牢不牢固?去年,我市对学校门卫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校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重视程度并不高,多数门卫年龄偏大,紧急时刻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和守卫作用。为此,我市专门加强了全市学校门卫的管理工作,明确门卫选配标准和工作职责要求,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贵重物品出入登记制度。如今,无论谁想进哪个学校,总会听到门卫一句话:“您好,请您登记一下事由。”

样板点,儿童多了一个“家”

为创造有利于广大儿童健康安全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我市在推进“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中,健全了以点带面的推广机制,率先选择宜城街道土城社区、张渚镇龙池村、市荆溪小学、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实践基地等四个点为样板点,为儿童精心打造了另一种“家”。

在这个暑假里,宜城街道土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充满了儿童欢快的笑声。原来,在暑假来临前,社区工作人员调查发现,社区中共有未成年人1051人,其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要上班,无人照顾。对此,社区专门组织数十名离退休教师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并开展安全知识指导等,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的暑期。该社区居民钱勇明说:“多亏有这个‘家’,才让我安心地工作。”与此同时,最近,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实践基地也热闹非凡。昨天,正在看动画片的孩子们突然感觉天花板晃动起来,一堵墙也倒了下去,“不好,地震了!”孩子们马上躲到墙角,用手保护好头部……这是一场地震逃生演练。为了丰富儿童暑期生活,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该实践基地专门推出地震、火灾、急救等一系列的演练课程……通过一年的努力,如今,这四个样板点实现了各具特色的丰硕成果,为试点工作的全面推开提供了示范借鉴作用。

巾帼志愿者,流动的安全“保姆”

近年来,儿童溺水、交通意外事故等成为0-14岁儿童的“第一杀手”。在低龄孩子独自行动时,如何才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去年,我市“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启动后,一支特殊的队伍也悄然成立,她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巾帼志愿者巡逻队。

“孩子,过马路小心!来,阿姨握着你的手带你过去。”7月20日中午,40多岁的姚娟看见一名8岁左右的孩子要过马路,立刻拉住了他的手,当几辆疾驰而过的车子开过后,姚娟才带着孩子过了马路。临走时,她又叮嘱孩子:“记住,过马路时一定要多看看,确定没有车子后才能过!”姚娟是湖氵父     镇的一名普通工人,平时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戴上红袖章,出门“走一走”。姚娟早已不记得自己帮助过多少个孩子,但她坚持要将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的志愿者一直当下去。目前,像姚娟一样的巡逻员遍布全市各个角落,人员已经由开始的不足1000人扩展到3000多人。只要有空,她们就会戴上红袖章,出现在马路、河塘等重点防范区,查找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这些巾帼志愿者,成了孩子们流动的安全“保姆”。

(杜京 温智宏/文  寒蝉/辑)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