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绿色转型”的启示(上)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说,生态文明代表着未来人们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宜兴不可复制的优势,必须将生态环保工作始终摆在宜兴头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宜兴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经历了历时十余年的绿色转型,如今,宜兴的城市桂冠上挂满了一颗颗璀璨闪耀的明珠:国家卫生城市、国...

淘壶人南京8月25日电(淘壶人智库分析师 周国洪 裴文彬 吴绍山)宜兴市地处苏南,生态环境与自然禀赋优越。然而像很多同类城市一样,宜兴一度在粗放式增长的道路上吃尽苦头,产业结构落后、生产方式粗放、低端项目集聚,严重污染了水体、土壤、空气质量,破坏了山体风貌,让一座江南水乡名城尽失应有的明靓与诗意。

“靠山吃山、开山采矿,靠水吃水、污染排放”的生产方式,让宜兴人深受其害。觉醒后的宜兴人发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富裕,并不甘甜,相反,却是苦涩的。咀嚼着“苦涩的富裕”,宜兴人开始探索“绿色转型”之路。

宜兴从2003年开始探索“绿色转型”,坚决革新发展理念、淘汰劣质产能、布局绿色产业、提升管理效能,最终走上了“环境换取增长--生态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和“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日前,淘壶人智库江苏中心深入宜兴调查研究,解析宜兴“绿色转型”样本,为诸多“先污染、后治理”的市县提供借鉴参考。

蝶变:从“化工之乡”到“国家生态市”

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几何中心,是闻名中外的陶都。境内河湖密布纵横,山体连绵起伏,山、水、城、乡融为一体,自然禀赋优越,风光秀甲江南,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

郁郁葱葱的龙背山,层峦叠嶂、植被丰茂、林壑优美、泉水淙淙,是宜兴的“空气净化器”;烟波浩渺的云湖,山水相映、绿树绕岛、白鹭翔集、云蒸霞蔚,是宜兴的“城市之肺”;18万亩竹海,碧波起伏、绵延不绝、空气清新、习习生风,是宜兴的“天然氧吧”。

然而,多年前的宜兴却是另一番景象:烟囱林立、浓烟冲天、炮声隆隆、车轮滚滚、尘土飞扬、险象环生、满目疮痍。置身其中,难以看到水乡小城烟雨朦胧的诗情,穿街过巷,终难觅得梦回江南山水灵动的画意。

作为知名的“化工之乡”。宜兴化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轮投资热的兴起,宜兴化工产业急剧膨胀,“小而散”的化工企业遍及城乡。“十五”之初,宜兴化工企业甚至达到1600多家,其中,周铁镇是宜兴的化工重镇,化工企业高峰期达到330家。无节制的发展和不规范的生产给宜兴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最直接的“承压体”就是太湖。宜兴境内太湖岸线长43.5公里,其中,20多公里在周铁镇。大量生产不规范的小化工企业,随意排放废水直入太湖,严重污染太湖水环境。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宜兴被推上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制陶历史达7000年。然而,直到2004年推行“煤改气”,宜兴一直都沿袭传统制陶方式,以燃煤为原料。据统计,宜兴燃煤型窑炉和锅炉曾高达1900座。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烟囱林立、灰尘四散,严重污染了宜兴的大气环境。

资源既可能带来财富,也可能带来灾难。宜兴陶土资源丰富,拥有白泥陶土、甲泥陶土、紫砂泥、绿泥、小红泥、黑泥等多种陶瓷产品所需的陶土原料。于是,很多宜兴人纷纷开山采矿、挖土卖钱。历史高峰期,宜兴陶土采矿企业和宕口高达数百个,年采陶土百余万吨。大量无序开采,不仅拉低了陶土的市场价格,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严重破坏山体和历史遗存,大量运矿工程车辆更是将道路碾压得支离破碎、扬尘满天。

粗放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污染了宜兴的土壤环境。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一些化工企业的污染物通过废水、废渣等形式进入土壤,制陶过程产生的粉尘污染、废水污染、废料废渣污染等也成为重要的土壤污染源。

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从2009年开始调查治理宜兴徐舍镇周边的耕地污染,结果发现,这一带农田中铅、镉、砷等重金属的含量都比较高,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土地,镉含量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值高出20多倍。

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说,“生态文明代表着未来人们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宜兴不可复制的优势,必须将生态环保工作始终摆在宜兴头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宜兴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经历了历时十余年的“绿色转型”,如今,宜兴的城市桂冠上挂满了一颗颗璀璨闪耀的明珠: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等。宜兴实现了从“化工之乡”到“国家生态市”的蝶变,成为江苏“绿色转型”的样板。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