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
全市已建涉农网站200多个,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网络上的年销售额达10亿元。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贸市场蔬菜销售“条码制”,条码日用量超5万张。
本报讯 电脑控制猪舍温、湿度,实现轻松养殖;给畜禽和蔬菜配上电子标签,食品安全问题迎刃而解;查看短信,及时了解农业政策、虫草防治、市场行情等信息……如今,农业信息化裹挟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成为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好帮手。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全市20余万户农户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信息农业建设,有效解决农技普及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我市专门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市农林局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优先扶持发展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地以镇(街道)农服中心为主体,组建农业信息员队伍,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广大农户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同时,我市还开通“12316”三农热线、“网络农技110”等服务平台,实现与移动、电信等信息传媒互动,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科学指导农户安排生产经营,确保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升。
“温湿度是否合适、通风情况是否正常……这些基础信息,我们借助电脑和手机,足不出户就能知道。” 在江苏新坤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杜小坤高兴地介绍农业信息化给养殖业带来的便捷。新坤兴公司是全市农业信息化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我市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面朝黄土”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迎刃而解,让20余万户农户享受轻松农作的乐趣。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农技110”的专家可实现即时远程诊断、对症下药,广大农户也可足不出户就把握市场波动、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政策信息,有效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的“绿色通道”。而作为农业信息化新浪潮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更是在陶都广袤田野上逐步接上了“地气”,目前应用范围已覆盖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设施园艺、茶叶生产、大田作物等,其中水产养殖智能控制技术推广面积达2万亩,辐射服务总面积达5万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升全市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宜兴农林网”、“农业资源开发网”、“天绿网”等一批特色网站,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自营网站,一批“农老板”也把“农家店”搬上网。 目前,全市已建涉农网站200多个,不仅网站之间互设链接,部分佼佼者还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开起了旗舰店,有效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农户们只要点点鼠标、接接电话,足不出户就能让各种产品“飞”往全国各地。市农林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购销成本,还有效缓解了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农产品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过剩。目前,全市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网络上的年销售额达10亿元,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与此同时,农业信息化在食品安全领域里也大展身手。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贸市场蔬菜销售“条码制”,为蔬菜销售建立了可追溯制度。目前,该制度已在全市9个农贸市场实施,参与农户达400多户,条码日用量超5万张。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设了“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在螃蟹养殖示范户中试点启用,目前已有200多户示范户签订了相关协议。该技术以二维码为基础,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消费者不仅可以查询所购螃蟹的养殖户情况和生产记录,甚至可以精确到水产品养殖池塘的地理位置,切实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地的正宗性。(赵辉)
全市已建涉农网站200多个,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网络上的年销售额达10亿元。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贸市场蔬菜销售“条码制”,条码日用量超5万张。
本报讯 电脑控制猪舍温、湿度,实现轻松养殖;给畜禽和蔬菜配上电子标签,食品安全问题迎刃而解;查看短信,及时了解农业政策、虫草防治、市场行情等信息……如今,农业信息化裹挟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成为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好帮手。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全市20余万户农户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信息农业建设,有效解决农技普及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我市专门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市农林局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优先扶持发展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地以镇(街道)农服中心为主体,组建农业信息员队伍,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广大农户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同时,我市还开通“12316”三农热线、“网络农技110”等服务平台,实现与移动、电信等信息传媒互动,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科学指导农户安排生产经营,确保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升。
“温湿度是否合适、通风情况是否正常……这些基础信息,我们借助电脑和手机,足不出户就能知道。” 在江苏新坤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杜小坤高兴地介绍农业信息化给养殖业带来的便捷。新坤兴公司是全市农业信息化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我市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面朝黄土”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迎刃而解,让20余万户农户享受轻松农作的乐趣。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农技110”的专家可实现即时远程诊断、对症下药,广大农户也可足不出户就把握市场波动、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政策信息,有效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的“绿色通道”。而作为农业信息化新浪潮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更是在陶都广袤田野上逐步接上了“地气”,目前应用范围已覆盖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设施园艺、茶叶生产、大田作物等,其中水产养殖智能控制技术推广面积达2万亩,辐射服务总面积达5万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升全市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宜兴农林网”、“农业资源开发网”、“天绿网”等一批特色网站,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自营网站,一批“农老板”也把“农家店”搬上网。 目前,全市已建涉农网站200多个,不仅网站之间互设链接,部分佼佼者还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开起了旗舰店,有效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农户们只要点点鼠标、接接电话,足不出户就能让各种产品“飞”往全国各地。市农林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购销成本,还有效缓解了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农产品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过剩。目前,全市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网络上的年销售额达10亿元,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与此同时,农业信息化在食品安全领域里也大展身手。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贸市场蔬菜销售“条码制”,为蔬菜销售建立了可追溯制度。目前,该制度已在全市9个农贸市场实施,参与农户达400多户,条码日用量超5万张。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设了“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在螃蟹养殖示范户中试点启用,目前已有200多户示范户签订了相关协议。该技术以二维码为基础,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消费者不仅可以查询所购螃蟹的养殖户情况和生产记录,甚至可以精确到水产品养殖池塘的地理位置,切实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地的正宗性。(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