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职业农民创新创业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曾有过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热爱家乡、眷恋土地,甘当新时期的职业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于接过现代农业发展的“接力棒”,在广袤的田野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让陶都的田野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泥土芬芳。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曾有过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热爱家乡、眷恋土地,甘当新时期的职业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于接过现代农业发展的“接力棒”,在广袤的田野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让陶都的田野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泥土芬芳。
  别样的种粮人
  9月1日,芳桥镇华阳村阳山荡沿线成片的机插水稻长势喜人,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看着一片片伴随秋风即将吐出丰收小穗的稻苗,村委会主任王国强由衷敬佩天信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宗春成这位别样的种粮人。
  由于阳山荡沿线开发建设的需要,去年以来,华阳村9个村民小组的300多农户开始搬迁。农户搬迁了,一些原农户家前家后的田间基础设施受损了,一家一户种田的难度也明显增大了。为确保拆迁区域内耕地的利用率,村委会牵头市天信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实行粮田规模化经营。但因多种原因,双方的土地流转合同一直到今年6月27日才正式签订,这时水稻栽插季节已迫在眉睫。而令村委会没想到的是,在宗春成的带领下,不到10天时间,这千亩良田就全部种上了水稻和经济作物。

  今年28岁的宗春成,出生在徐舍镇原蒋玷村,是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系的毕业生,几年前,他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毅然回到农村当起职业农民。至今,他已在田头跌打滚爬4个年头,流转的良田从开始的几十亩,到第二年的300亩,第三年的1060亩,直到现在的2100亩,这些良田的分布区域也从本村逐步扩大到跨村跨镇。宗春成成了全市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
  宗春成种田追求的是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改变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模式,他专门聘请高级农艺师当顾问,把田间与市场连在一起搞经营。现在他的2100亩良田全部采用机械作业,并培育了“阳羡天信牌”农产品商标,从过去单一的种植转向生产、加工、保鲜、储藏、销售、运输等一条龙作业。紧扣市场搞种植,去年他生产的“阳羡天信牌”有机大米,由于品质好、口感好,尽管每公斤价格高达20元,仍然深受消费者欢迎,种植效益是普通水稻的2倍多。
  痴迷的种菜人
  他是一个痴迷的蔬果种植人,在当地已成功摸索和推广栽培七彩樱桃番茄、甜玉米、水果黄瓜、巨型南瓜等10多个新品种。今年他推广栽培的七彩樱桃番茄亩均效益超过3万元;探索栽培的1亩巨型南瓜,收获50公斤以上的巨型南瓜20只,其中最大的一只重达175公斤,不仅有较好的效益,而且还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他的蔬果栽培技术在周边得到推广,很多老农习惯称他为“洋师傅”。前不久,市委书记王中苏在当地调查研究时,专门走进了他的蔬果大棚,鼓励他在田头创业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在杨巷镇革新村初见这位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杰时,很难想象他是南农大毕业的大学生。2003年23岁的杨杰从南农大农学系毕业后就在这里扎下根来。这10年,在同班的40多个同学中,他成了唯一一个扎根农村,从事蔬果种植的人。2008年,杨杰承包菜地3亩,从原来的中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直接变成种菜人。第一年,他种植的3亩蔬果净收入就超过6万元。接着,他逐年扩大蔬果承包面积,去年种植的50亩大棚蔬果净收入接近10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精细蔬果种植大户。 
        为普及蔬果种植技术,这几年,他牵头成立了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把近百个菜农组织起来搞统一种植、统一经营。为帮助更多的社员更新种植观念,他又在自己的菜园里开设了一个新品种试验区,对一些市场好、效益高的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种植。现在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精细蔬果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盲目用化肥;除草用人工,不用除草剂;瓜果全部采取人工授粉,不喷洒激素……这样尽管用工多、成本高,但蔬果品质明显好、安全性高,在市场上也特别俏,一般亩均种植效益都超万元。
  精明的养牛人
  说起养牛,令很多人头痛的是牛粪处理难题,而在万石镇后洪村吴小平创办的无锡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里,却以牛粪为龙头打造了两条循环高效农业的产业链。
  天蓬生态科技公司的“掌门人”吴小平,毕业于东南大学经济贸易系。大学毕业后,他当过机关干部、搞过市场营销,田头创业时已是南师大的副教授。之所以打破“铁饭碗”,捧起“泥饭碗”,吴小平说就是要定下心来将自己平时所学在实践中寻找到一条高效农业的循环路。
  为描绘自己精心追求的循环生态高效农业蓝图,他依托伊利奶业集团,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不惜投资兴建沼气发酵设施,连片建起芹菜、草莓、葡萄等种植基地,拉起一条以牛粪沼液为龙头的绿色食品种植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目前种植面积已近千亩,既为农民解决了有机肥来源,降低了种植成本,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和消化荷兰发酵隧道先进育菇技术,利用牛粪和秸秆为主要原料,拉起一条牛粪到生产优质蘑菇的产业链。短短几年,吴小平创办的奶牛场,养殖规模已达500多头,是创办初期的3倍多,成为全省单体奶牛养殖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现在,他的两条循环生态高效农业产业链已为100多个农民提供种植和就业岗位,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种植和就业收入。同时,他还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年转化秸秆上万吨,不仅为周边农民解决了秸秆转化难题,而且还帮助他们直接增加了秸秆收入。
  (宜农)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