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为期3天的市第十三届“新风颂”文艺汇演落下帷幕。这是我市民间文艺成果两年一次的集中展示,来自全市的众多文艺爱好者用精心编排的节目、朴实真挚的情感,演绎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展示着民间文艺的多姿多彩。
集结“草根”的文艺情结
“能在全市文艺汇演中演出,是文艺爱好者的一种光荣。”4月24日晚上7点左右,随着屺亭街道文化站选送的小品《榜样》顺利演出,主演万月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万月梅是屺亭街道的一名普通文艺爱好者,之前并没有大舞台的演出经验。4月22日下午,原定的主演之一因家庭原因不能参演,万月梅“临危受命”。“如果没人顶上,这个节目就没法上演,一群人几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她不仅记熟了台词,还与其他演员默契合作,节目最终成功上演。
自1990年首届“新风颂”举办至今,经过不断锤炼和发展,两年一届的“新风颂”已成为我市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本届汇演中,全市共有59个单位和地区选送了92个节目,演职人员近1500人,节目和演职人员数量均开创了历届之最。
传递地道的“宜兴味道”
4月22日下午的舞蹈专场上,来了一群张渚镇的老太太。她们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表演舞蹈《茶韵风情》。“我们年轻时种过茶、摘过茶叶,知道用什么样的壶和水泡茶香甜。”其中一位老太太说,她们表演的不仅仅是舞蹈,还有山村的风情与生活。她们的舞蹈在创作时特别融入宜兴的茶、壶等元素,并在动作、场景等方面精心设计,独具宜兴特色。
每一场演出总有亮点。此次“新风颂”文艺汇演的节目,均是上届“新风颂”文艺汇演以后新创作排练的。舞蹈《太湖鱼鹰》、鼓乐表演《周处射虎》、男女声对唱《陶都之恋》、什锦说唱《宜兴的桥》……个个节目都是宜兴的故事,传递出了浓浓的“宜兴味道”。
生活成为创作的“源泉”
丁国锋,是一位长期从事剧本创作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连续多年参加“新风颂”文艺汇演的小戏小品创作。在上一届“新风颂”小戏小品类节目里,他一人就写了4个剧本。可翻看本次的节目单,小戏小品专场共25个节目,由丁国锋创作的剧本仅1个。对于这样的变化,丁国锋并不失落,反倒倍感欣慰:“这几年,已有一批文艺爱好者投入到创作队伍中来了。”
题材广泛、取材于生活,是本次汇演原创作品的共同特点。《外婆的身后事》《招聘》《到此一游》等小品,都是创作者以各自工作、生活实践为灵感而创作,涉及农村生活、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根据民间借贷创作的小锡剧《诱惑》,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对此,有观众这样评价:“文艺的作用和功能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市的文艺创作队伍才能日益壮大。
演员们正在表演舞蹈《畅想茉莉花》。(本报记者 丁焕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