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龙,男,汉族,1976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宜兴监狱十四监区监区长、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忠于党的监狱事业,以勤勤恳恳的工作,细致深入的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监狱实现持续安全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把除隐患、勤巡查、实攻坚作为每日工作的重点,遇民警请休假能主动顶班,连续3年除夕坚守岗位。在押犯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5%的情况下,罪犯违规违纪数量同比减少34%,监区罪犯改造氛围积极向上。时刻牢记警纪禁令要求,自觉抵制罪犯及其亲属的吃请送礼,担任监区负责人期间,主动因“打招呼”提出调离本监区服刑罪犯共计16名,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廉洁形象。坚持“一岗双责”要求,从严从紧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所在监区从未发生民警违法违纪。荣获2012年度全省监狱系统个人三等功、2012年全省监狱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4年全省监狱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杨爱龙同志,男,汉族,1976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宜兴监狱十四监区监区长、党支部书记。2012年度全省监狱系统个人三等功、2012年全省监狱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4年全省监狱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以来公务员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2012年度公务员考核优秀。
少年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伸张正义的公安警察。如今,他却是在监狱带领着20多名民警,管理着250多名犯人的监狱人民警察。四年前他被任命为监区长,那时他的梦想是把一个处在中游位置的监区挤进“排头兵”。而今,看着整个监区民警们高昂的士气,严整的警容,秩序井然的服刑人员,他又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有位必须为,有为才有位”,面对当时监区少数民警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他对自己、对全体民警如是说。他首先实行监管改造责任倒推制,将责与利紧密结合起来,推行“日抓、周评、月比”的考核制度,促进人人当好管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问,充分调动了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服刑人员的转化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学习实行小组包干原则,每个月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民警的评先评优、年终考核等挂钩,他这种着力推进制度建设的做法,使对民警的管理模式日趋精细化。通过以制度管人、管事推进监区整体工作不断提升。四年来,监区未发生一起罪犯自杀死亡、脱逃行凶、安全生产等重大事故,监管改造秩序持续稳定。他所在监区于2012年被评为全省监狱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
“每一个迹象、每一种可能、每一处疑点都不要放过”。四年来,监区狱情分析会他每会必与,无一例外,这句话成了他在会上的口头禅。确保监狱不发生服刑人员脱逃、自杀死亡、行凶等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维护监狱工作秩序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监狱工作的一个起码要求。作为监区“一把手”,他把安全工作真正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曾在监区全体民警大会上打招呼,我作为监区长,在监区任何事务上我会事无巨细,争取面面俱到。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班上每天总是到监房、车间巡查,督促带值班民警落实好监管安全制度。他平常经常会跟民警打打趣、开开玩笑,但一遇到监管安全方面的问题,像立即变了一个人似的。特别是对违反监管安全制度的人和事绝不留情面。他常常对违反监管安全制度的民警说:我现在可以给你们留情面,但真正发生了安全事故,绝不会有给我、给你们留任何情面的余地,因为法不容情啊!
十四监区民警对他在监管安全工作的“小题大做”绝大部分有过“领教”。2013年底,他在晚上值班时例巡到监区一个监房门前,监房门上靠近地面的铁皮一角上少了一小块,他俯身查看到断痕是新的,断口很锋利,立即查问值班民警和相关服刑人员,追查断下的铁皮的下落,但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他立即组织对小组进行清监,对服刑人员搜身,仍无下落,直到查到监房处的垃圾桶中,才终于发现这块铁皮,至此前后已经“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抓监管安全工作是要在大坝上找蚁穴、找裂纹,而不是等安全这个大坝倒塌之后堵缺口。”他这样解释他的这种“小题大做”。
“今天某某某有什么异常?”。遇到重点服刑人员的分管民警,他都是这样的问候语。几年来,他一直对监区改造表现有异常的服刑人员在心中有一本帐,一提到这些服刑人员的情况,他总是了如指掌。罪犯采某某,强奸罪,刑期12年6个月,投改后极度绝望,流露自杀念头,曾经在其他监区服刑,先后被短期控制三次,监狱挂牌攻坚对象。第三次短期控制后分到三监区,刚分到监区就开始绝食。他详细了解此事后,主动承担攻坚任务,通过多次谈话接触,了解到许多该犯内心深处的想法,该犯出于家人的不原谅,深感恐惧和无望。他多次联系其家人做工作,并为其安排了亲情会见。采某某在会见时内心触动,泪流满面。他抓住了教育转化的最佳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他真心的帮助,该犯当即表示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在后来的改造过程中,他多次找其谈话,询问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该犯目前已成为服刑人员中的改造骨干。
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易,融入社会难。让服刑人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过硬的劳动技能,是服刑人员“改造好”的关键。由于条件限制,监狱服刑人员劳动项目都是依靠社会企业的来料加工,导致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已经与社会脱节。为此他主动与上级部门协调,一方面带领民警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主动为监狱寻找社会知名企业,监企合作,为服刑人员的技术学习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这些举措不仅让服刑人员有技术可学,不少服刑人员刑满后还被合作企业聘用。在监服刑人员看到这样美好的前景,改造积极性大大提升。
“其实我们不光是听他怎么说的,更在看他怎么做的”,在十四监区提到他,不少民警这样说。2011年3月的一天中午,他接到妻子电话,母亲生病住院,希望他能去一趟医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时作为儿子的他,对住院中母亲的牵挂可想而知。从单位到医院大约20分钟车程,去看望一下母亲占用不了他多少时间,但由于放心不下手头的工作,等到傍晚下班后才急匆匆的赶去医院看望母亲,并让妻子回家照顾小孩,他就在病床边趴了一个晚上,等第二天妻子料理好小孩的事情来院后,他又急匆匆赶回单位上班。妻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能花在照顾家庭上的时间也不多,他就把照应老人的时间化整为零,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就在老人的病床前,就这样,他也从不耽误监区的工作。
他先后担任罪犯管教员、副监区长、十六监区监区长、十四监区监区长等职务。掌握着250多名服刑人员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工种安排的权力。但在工作中他坚决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严格要求自己,在执法、自律等方面,更是眼中揉不进一粒沙子。2012年4月的一天,他的一位小学老师找到他,称有一亲戚在他手下的十四监区服刑,请求给予“照顾”。面对昔日授业恩师,严词拒绝颇为不妥,思虑再三,他热情接待老师后婉转地说:“我是您的学生,受您影响颇深,从警以来一直坚持公正廉洁执法,希望您能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老师当时无言以对。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他向监狱汇报了此事并将该犯调离十四监区。几年来,他多次拒收礼物,婉却说情,虽然为此“得罪了”不少亲戚和朋友,但因做到为警清廉而无怨无悔。
从警15年以来,他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不仅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也因出色的工作表现于2012年被评为全省监狱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荣记2012 年度全省监狱系统个人三等功。这就是宜兴监狱十四监区党支部书记杨爱龙同志。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