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紫砂壶赏析
在紫砂艺史上,陈鸣远被认为是技艺最为全面的大师,博古、壶杯、象生文玩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上承明代精萃,承继供春与时大彬的紫砂正统地位,下启清代新局,影响深远,其艺术成就实已超出壶艺的层次,而成为紫砂艺术的新典范,确立其在紫砂艺苑中不朽的地位。清初 陈鸣远制 素带壶高11cm;宽9.4cm;长14.3cm;重251g 成交价:RMB 31,625,000北京保利2015年春季拍品会LOT 6228冲淡自然——翦淞阁文房韻物志
在紫砂艺史上,陈鸣远被认为是技艺最为全面的大师,博古、壶杯、象生文玩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上承明代精萃,承继供春与时大彬的紫砂正统地位,下启清代新局,影响深远,其艺术成就实已超出壶艺的层次,而成为紫砂艺术的新典范,确立其在紫砂艺苑中不朽的地位。清初 陈鸣远制 素带壶高11cm;宽9.4cm;长14.3cm;重251g 成交价:RMB 31,625,000北京保利2015年春季拍品会LOT 6228冲淡自然——翦淞阁文房韻物志
陈曼生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他的书法篆刻自成一格,入列“西泠八大家”。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而他公务之余的紫砂兴趣,竟改变了紫砂艺术的历史进程。▲陈曼生 刻印嘉庆年间,陈曼生在溧阳做县令。虽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但他对朝中阿臾之事并无兴趣,只求寄情书画篆刻
紫砂艺术是赶不了时髦的,更不能凭空打造出一个个光宗耀祖的紫砂流派。也从来没听过,仅凭一些职称头衔,奖杯奖状,捐赠博物馆紫砂壶等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为。更加不相信,凭借这些与艺术无关的行为,可以支撑出一位流芳百世的紫砂艺术家。紫砂技术是千日之功,紫砂艺术是一辈子的事,能成为紫砂艺术家的,600年来屈指可数。時大彬,陈呜遠,邵大享,朱可心等,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用职称来垫高的,当代顾景舟也不是仅仅用职称的荣耀来确立地位的。当然,時代的进步,紫砂的
关于紫砂“化工壶”的争论,从2010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事实上,当年6月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紫砂圈的几位资深从业者就已经对紫砂“化工壶”的争论做出了明确的回应。“说‘化工壶’那是危言耸听”——史俊棠针对目前所谓宜兴紫砂壶是“化工壶”,消费者担心有些紫砂壶被添加化工原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说法,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强调,紫砂泥料本身含有多种化学元素,没有“化工壶”之说。“如果有人这么说,那是危言耸听。”史俊棠指出,宜兴紫砂产品和作品的价值不仅
您的一生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承继传统、积蓄文化、独立创新、开拓进取,一共四个阶段。● 我不知道什么阶段不阶段的。只觉得在二十岁以前主要是在家乡跟父亲学习传统的紫砂制作工艺,正是由于父亲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之后就是到上海去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现代陶瓷的技术生产方法。再然后就回乡在家里的作坊做了一段时间,其间还当了一次义务的代理村长和夜校教员。到1955年时就到蜀山陶业合作社当起了社员。在朱老(朱可心先生)的鼓励下,工作之余,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十年
先生小传:先生原名蒋林凤,1919年生于陶都宜兴川埠潜洛六庄村的陶艺世家,11岁时随父母做坯制壶,20岁时应聘至上海,与伯父紫砂高手蒋宏高(燕亭)一起制紫砂仿古器。1941年时,应聘到上海标准陶瓷公司任工艺辅导,1944年受聘于上海虞家花园,设计制作各种花盆。1945年回乡制壶,1955年加入蜀山陶业合作社,制作国礼九件果品,1957年被评为“紫砂七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之一。1978年被江苏省省政府任命为工艺美术师,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
合欢壶是曼生之所爱,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合欢”之名涵义甚广。一把合欢留住了当时当日的欢乐场景与热烈的豪情。在传统文化中,合欢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合欢壶典故传闻曼生在潥阳为官,上任伊始,便接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的重任。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最后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庆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 “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
南瓜壶是宜兴紫砂壶花货类经典之作,乃紫砂艺人从大自然汲取灵感所创制的壶型,带有一股来自乡野的清新活泼气息,经艺人加工,又显得玲珑精巧,温雅可爱。...南瓜壶传说清代海盐区有个名人叫张艺堂,少年好学,人也聪明,但苦于家贫,无钱交纳学费。当时有个大学问家叫了敬身,张艺堂欲拜他为师。第一次上师门时,身后背着个大布囊,里面装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到了老师家,他放下沉重的布袋,从里面捧出两只大南瓜,每只约重十余斤。旁人看了皆大笑,而丁敬身先生却欣然受之,并当场烹瓜备饭,招待
紫砂壶又一个经典传世之作——僧帽壶,顾名思义,酷似出家僧人头上戴的帽子,为光货素器方形造型。最早出现于元代,是以瓷器为载体。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纷纷投身紫砂器类的制作中,也将僧帽的器型移植了过来。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
精品老壶什么是“自杀壶”?自杀壶的是指那些采用非宜兴原矿紫砂的陶土,加入各类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化学色素、粘合剂烧制成的茶壶。“自杀壶”的说法是2007年,沈阳茶城中一位壶界老前辈口中所说,今天,就借“自杀壶”的说法,讲讲自己看到的“紫砂壶乱象”。{化工泥料冒充原矿紫砂}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了制止紫砂原矿的无序乱采现象,有效保护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发出了对黄龙
花器是紫砂艺术的重要门类,利用紫砂泥优良的可塑性,运用“琢挡功夫”,通常以写实的手法,来展现作品的自然形态,如表现动植物天然形态的仿生器。花货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天然形态中富有的美学价值; 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天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嘴、把和钮等。花器佳作,亦幻亦真,传神切魂,了无斧凿之痕,今天我们来看紫砂艺术中8位,传统花器高手。1.陈仲美▲陈仲美 松桩树蛙水盂陈仲美生于明朝
秦权壶,顾名思义,便是摹秦代之权为形制作的紫砂壶。始皇帝一扫六合,兼并天下之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新法度来巩固政权,其中统一度量衡便是一项重要举措。衡器是其时的计量用具,亦称权,秦权之名便来自于此。...来源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禹的父亲鲧,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秦权
掇球壶乃紫砂壶众多款式中一常见经典壶型,掇球壶以大、中、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壶身为大球,壶盖为中球, 壶钮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其按黄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三个圆球均衡、和谐、对比、匀正,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利用各种线形的有机 结合,达到形体合理,构成后珠圆玉润的精美性。掇球壶是紫砂壶中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当代 顾景舟 掇球壶古朴内敛 圆润涵香在紫砂壶艺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传承创新,紫砂艺苑留下
顾景舟大师年鉴1915 10月18日,农历9月10日,顾景舟出生于紫砂故里——上袁村,宜兴市川埠乡上袁村(现为丁蜀镇紫砂村)。原名锦洲,属兔。祖母邵氏,父亲顾炳荣,母亲魏氏,且耕且陶,都在农闲时从业紫砂。顾景舟原有兄长,后哥哥去世,遂成为家中长子,兄弟三人,依次是锦洲、陆洲、锡洲。1920 入宜兴县第六高等小学堂(清末为东坡高等小学堂,民国时称东坡小学)学习,由锦洲改名为景洲,时吕梅笙为校长。学习课程除
顾景舟先生一生格物致知,传艺育人,适逢顾老百年诞辰,我们与顾老巨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结下壶缘,寻访丁蜀,汪寅仙是我们此行首位拜访的老艺人。与这位中国当代紫砂界的大师交流,是一次难能的人生机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汪寅仙老师端详松鼠葡萄套组茶具相见「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坦白说,当我去年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又看到实物时,非常激动。因为世人都知道顾老的光货很经典,但连我都没有想到,他
平时我们见到过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但是并不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今天就来科普一下,最常见的紫砂壶器型都有哪些。1,西施 吴群祥制2,掇球,顾景舟制3,石瓢,顾景舟制4,潘壶,吴群祥制5,仿古,顾景舟制6,德钟,俞国良款7,容天,吕尧臣制8,笑樱,王寅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