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留日本的紫砂国宝

    与台湾人重视紫砂茶器一样,日本人对紫砂也是情有独钟。我在中国紫砂第一村采风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紫砂人家在位日本客户制造一种叫煎茶器的紫砂陶罐,这个用具有中国南方功夫茶俗的特点,形制古朴端庄。在我看来,日本茶道自成体系,之所以重视中国紫砂器,也是与日本茶道遵循自然美好相吻合的。日本盆栽艺术可圈可点,盆景用盆大多以中国宜兴所产的紫砂盆。其中,尤以“凹”形深马槽紫砂盆最为常见。这种紫砂盆厚重而不失清丽,储存水土量大,与中国盆景所讲究的“一盆二景三几架”趣味相同。在上个世纪就是年代初,日本盆景艺

    04/30
  • [茗壶图录]——传器甚少,皆精品

    许龙文—约1701-1755,康熙 - 乾隆明末清初江苏荆溪人,时大彬之再传弟子,构思奇巧,技艺高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制多花卉象生壶,殚精竭智,巧不可阶。仲美、君用之嗣乡也。壶底恒有两方印,曰“荆溪”,曰“龙文”。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鄮山文人周容的文集《春酒堂文存》:宜兴瓷壶记,即为龙文作也。清初日本人即重许壶,其收藏家多蓄之,故吾国转稀如星凤,此壶固回自东海,尤足重也。丙子仲春,龚心钊再记,是年六十七。而许龙文为人熟知是因

    04/29
  •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25图局部放大精赏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文管会藏,国家一级文物,壶高113mm,口径84mm,把梢下刻款:大彬。1984年出土于无锡甘露乡明代墓中,墓主为明代华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墓葬。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无锡县隆亭(今东亭镇)人,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死后葬于甘露萧塘。华察墓于1958年被炸、挖,出土文物95件。1984年7月又发掘墓区华察后裔墓,出土文物50余件,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即出土于华察之孙华师伊墓中。如意纹盖三足壶出土之后,曾被晾晒

    04/28
  • 顾景舟用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五百年紫砂史

    顾景舟用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五百年紫砂史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他以一门独特的陶瓷艺术蜚声中外。紫砂陶随着人类文化生活与物质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日臻成熟。在漫长的岁月中,宋代紫砂陶瓷尚在萌芽阶段,一般产品较为粗窳。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名家蜚出,代不乏人。如明代最著名的有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陈仲美、陈用鄉等。到了清代,又有陈鸣远,聖思、陈殷尚、邵旭茂、陈曼生、杨彭年、邵大

    04/27
  • 九大维度分析紫砂壶壶型美感

    紫砂壶的壶形审美紫砂器器形的审美,大致上可以分为多个条件来判断: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象形/仿真题材);二、部件呼应;三、线条;四、气韵;五、精神;六、气度;七、转折角度(力度);八、协调性;九、个性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像形/仿真题材)紫砂壶的基本构成一般是以人体腰部以上(含腰部)的部分作为主体。其中包括头部、颈部、胸/肩部、两臂、手部、腰/腹部等部件。换句话说,紫砂壶体所描述的主体结构部分几乎不含腿部和足部。即便

    04/24
  • 67张图详说“大国巨匠”——顾景舟

    66张图详说“大国巨匠”——顾景舟他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脱俗朴雅,仪态纷呈造型古朴典雅,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之美,他便是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

    04/23
  • 顾景舟供春壶的制作工具,难得遇见!

    顾景舟供春壶的制作工具,难得遇见!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吴颐山的家僮。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年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学政。▲明 树瘿供春壶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在空闲时研究并逐渐掌握了老僧的制壶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仿照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创

    04/22
  • 大师徐秀堂亲自讲解紫砂陶刻

    本期我们登出徐秀棠先生所著《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图述本)》中第四章 陶刻。陶刻是徐秀棠先生的主业之一,他1954年师从紫砂七大老艺人任淦庭,本章说的陶刻传统工艺操作过程,是讲他学徒时学习过程的体会与总结。

    04/17
  • 紫砂造型结构的100个概念——看这一篇足够

    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2)、附件:嘴(流)、把等。壶身“壶身”又称“身筒”,是一把壶的主体部分。作为泡茶的实用器具来说,壶身是最重要的“容器”部分。根据造型一般可分为圆器、方器、筋纹器三种。壶盖“壶盖”好似紫砂壶的“门”,这里是茶叶的“进出口”。壶盖大致可分为压盖、嵌盖和截盖三种。

    04/16
  • 紫砂壶上的“三点一线”与“三点平”是一个意思么?

    “三点一线 ”跟“三点平”,这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初入门的朋友千万不要被混淆概念。三点平“三点平”——把壶盖子拿掉,然后倒置紫砂壶于平面桌上,看看壶的壶嘴、壶口、壶柄最高点处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三点平的优势:首先,可以保证壶里水装到最满而不会从壶嘴溢出,达到了最大容量;其次,传统拿壶通常用食指勾住壶柄,而拇指压住壶盖,壶柄最高点和壶口处于同一高度水平,方便拿壶(尤其水平壶,更是注重一定要“三点平”)。

    04/15
  • 笑樱不只有顾景舟款,各名家笑樱赏析

    在之前的文章也给大家介绍过紫砂名家的作品对比,特别是紫砂七老艺人间的作品,并且通过这样的比较,也能加深大家对于器型的理解。而今天我们的主题,则是笑樱壶。关于笑樱壶,很多人都认为其是顾景舟先生创制的壶式,其实不然,此为当时一厂的学生潘春芳设计,后被陶瓷公司的领导看见,其觉得不错,后来便让顾景舟先生改进制作,这才成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一款壶式。除了顾景舟先生之外,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先生也都做过笑樱此款,我们一起来新手一下名家间的壶艺特点。

    04/09
  • 老照片里的故事:诉说一代紫砂艺人

    老照片里的故事:诉说一代紫砂艺人从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紫砂艺人年轻时的工作场景。他们专注的神情,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知道他们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刻苦的努力,再加上一些的天份,才能成就大师之名。【图一】非常珍贵的老照片,摄于一九五六年。照片上紫砂艺人从前往后依次为蒋蓉、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陈福渊。这帧照片为紫砂壶从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到合作社式的工场模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曾无数次想像古来制壶密不相授的手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解答。

    04/08
  • 全手工制壶——看这一篇足够

    全手工制壶——看这一篇足够1.打泥条2.必须将泥片打得厚薄均匀3.刮泥条4.切扇形泥条5.打底片、口片6.切底片、口片7.围身筒8.将泥条多余部分切除9.粘接切口处10.修整切口粘接处

    04/07
  • 淘壶人说紫砂: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下)

    我们今天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给大家介绍紫砂陶的常见装饰手法。昨天提到的肌理、型线、刻画、雕塑都是非常常见的,今天提及到的四种,除了印贴装饰外,其他的三类相对在当今使用的相对较少。大家一起来欣赏。五 印贴装饰印贴装饰包括印纹装饰、印贴装饰、簇花装饰以及镂空手法。印贴装饰印贴装饰是将装饰纹样可在模板上(一般是坚硬细密的木材、紫砂、石膏等质地),成型时首先将泥片覆盖在模板上压印,然后将带有凸形纹样的泥片镶接成型。如曼生壶式中的瓦当壶,鲍仲

    04/03
  • 淘壶人说紫砂: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上)

    宜兴紫砂陶艺造型变化丰富,“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可以说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今天我们就专门从紫砂陶艺装饰手法的角度来做一番探讨。自明朝中叶紫砂陶艺进入成熟期以来,装饰手法便逐渐增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却湮没了。当代由于茶文化的勃兴,社会经济的繁荣,使紫砂工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的道路,传统的紫砂装饰手法也得以继承和发展。归纳起来,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肌理变

    04/03
  •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做这种葡萄叶的技法,师傅生前用他的专用工具在泥片上亲自操作给我看过。那时候,虽然我已经跟他好多年了,但看到这个工具时,还是不懂是干什么用、怎么用的,他回答我这是专门贴葡萄叶的。现在回想起来,他使用的这个工具跟一般常用的工具都不一样,是一把铁制的、石青色的、像一个勺子一样的东西。看我仍然不解,他马上说:“我贴给你看啊”,说话间就拿来一块泥,挑一点儿,把工具往上一印,中间再一拉、一托,借助泥的物理特性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