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老紫泥、底槽青、清水泥等,这么多都称为紫泥,怎么分辨它们?
紫砂泥料分门别类,基本是三大种类的泥料,紫泥、绿泥、红泥,这三种。但在紫泥里,似乎有很多称谓:紫泥、老紫泥、红清水、底槽清等,让人很摸不着后脑,压根分不清,怎么去分辨这些泥料呢?
紫砂泥料分门别类,基本是三大种类的泥料,紫泥、绿泥、红泥,这三种。但在紫泥里,似乎有很多称谓:紫泥、老紫泥、红清水、底槽清等,让人很摸不着后脑,压根分不清,怎么去分辨这些泥料呢?
经常有壶友问,都是同一种泥料做的紫砂壶,为何无论是颜色,还是手感会差别那么大呢?这是刚入门或是已在这个圈子摸爬滚打两三年的壶友都疑惑的问题。紫砂泥由优质的颗粒组成,内含丰富的物质,能形成独特的肌理效果。而炼制泥料与烧制工艺的不同,对紫砂泥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故而我们会看到与感受到不同的效果,具体有以下5个原因。
不断有个概念“原矿老紫泥”,“原矿”的说法,次要强调泥料未经由拼配,是纯料。那么“老紫泥”的“老”,是指什么呢?老紫泥重点在于这个“老”字,有许多说法,包括砂性重、陈腐时间久两种。
红泥是以烧成后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和朱泥两部分。紫砂红泥和朱泥虽同属红泥类,但原料的成型性能、干燥及烧成收缩性能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烧成后的色泽效果、胎质性能等也有所不同。
紫砂泥主要可分类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各大类泥料又有细小的分类,且各类泥料之间又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搭配、混合,澄练成各种泥色和泥质的制壶原料。泥料、制壶师的知名度、壶的艺术性、稀缺性、制作难度等往往是影响价格的原因。
绿泥,属粉砂质泥岩,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绿泥因含铁量较少,且以铁离子为主,所以矿料基本上呈现深浅不一的绿色调。绿泥矿料因氧化铝成分含量较高,大部分矿料颜色又较浅,在与空气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表面极易氧化产生变色现象。
绿泥,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泥料。所谓“本山”,实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为“本山”矿料。那么本山绿泥也就是指产自黄龙山的绿泥矿料,属粉砂质泥岩,产于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它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矿源稀有,开采不易,出产量稀少,较珍贵。
降坡泥以泥性柔和,颗粒层次感较强的特点为人熟知。好的、纯正的“降坡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原来泛黄的颜色在泡养过程中逐渐过渡向透明红色,色泽表现较为鲜活,而且非常滋润,极具视觉冲击感。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收藏圈子 ,什么东西,一旦沾个老字,似乎就等于沾了好字。玩紫砂的,倒不见得都是壶非老不玩, 但是泥料,总是讲究老一点得好。紫砂泥料其实都经过了数亿年的演变,按 年龄来说都是老的。
紫砂地质成因不同会形成矿脉的天然差异,造成原矿的含铁量、化学成分的各不相同;不同性质和温度的烧造,也会使坯体的化学变化不同而呈现各不相同的质感和色相。紫、红、绿三种基泥的紫、朱、米黄呈色,之所以往往会有不同的色泽效果,出现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是由于炼制、烧成等后天人为的差异。
紫砂壶泥料是个庞大的话题,哪怕是写几本书都不为过。紫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标准《紫砂陶器》(G8/T 1989)起草人之一和《宜兴紫砂泥料标准》制定专家组的组长程辉说起紫砂泥料的二三事,搞懂泥料这些事,也就基本学会了如何看懂紫砂壶。
黄龙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有悬疑、有温情、有泪水,也有惊喜。2007年的6月15日,在黄龙山沉睡了三亿年,也许不止三亿年的“三色土”即将被隆隆的机器唤醒。黄龙山修路时挖出一支异品,叫三色土。
2007年丁蜀镇修建紫砂路,在距大水潭50米左右的黄龙山三号坡,挖出一槽殷红如血的紫砂矿源,说是一槽其实不过很薄一层,最厚处不超过15cm,夹在两块巨石中间,数量极其稀少,总量3吨多。
紫砂泥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一个是醇、一个是静。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人做事要内敛,忌锋芒毕露。紫砂虽然只是一把茶壶,却也反应了玩家的品格。天青泥相对紫泥、团泥而言,更为深沉含蓄,自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钟爱。从下图可以看出,鱼罩和其他几把壶比较,色泽更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