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红袍紫砂壶为何如此“温润”?

    大红袍泥料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具神秘色彩之精品朱泥之一。

    04/01
  • 浅谈-那些年被传的神乎其神的降坡泥

    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降坡泥是指在宜兴鼎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黄龙山贺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

    03/22
  • 【详解】紫砂朱泥知识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之精品。 朱泥矿藏稀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

    03/16
  • 紫砂原矿颜色及炼制后色泽的不同

    平时在与壶友沟通中,有壶友问,紫砂原矿的色泽和最后作品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紫砂矿是什么色泽,烧制出的紫砂作品就是什么色泽?为清晰的回复这个问题,小编找了一些资料,并整理成以下图文,供朋友们鉴赏。

    03/09
  • 全面详解紫砂泥料: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02/24
  • 紫砂泥料的特点,你能分清吗?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

    12/08
  • 紫砂的“砂”是指什么?

    紫砂,顾名思义,紫颜色的砂。砂,化学从成分上来说,是石英颗粒。其实这就是经验派说紫砂泥“有骨性”中的“骨”。

    11/10
  • 紫砂矿料·紫泥

    紫泥属泥质粉砂岩,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一般产于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位,质地比较均匀,以多种夹层的形式存在。矿层呈“薄层状”、“透镜状”等形态,泥层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到一米左右,有的仅数厘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

    09/22
  • 调砂用的砂料还是紫砂泥料吗

    什么是“调砂”?调砂,就是在炼制泥料时,在一种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数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并使二者充分且均匀结合。一句话,将不同或相同目数的同类或异类泥料混合。调砂用的砂料乃是紫砂泥料,只是调入的砂料颗粒大小、调兑比例各有不同而已。

    07/04
  • 降坡泥

    原矿降坡泥,原矿产于因採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04/25
  • 不同紫砂泥做的壶适合泡不同的茶(二)

    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07/14
  • 不同的紫砂泥泡不同的茶(一)

    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

    07/10
  • 朱泥之美

    朱泥壶在沉稳厚重、内敛古朴的紫砂壶中算是一枝独秀。然而由于泥性的关系,朱泥壶很难烧制,即使烧制成功也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有人说,爱好朱泥壶的人心地比较宽厚,他既爱朱泥之精巧温润,又能接受朱泥的不精美。

    07/10
  • 什么是冲浆

    紫砂泥料在过去是没有什么冲浆一说的。近代,因为原矿紫砂泥料的纯度已不能象以前那样轻易挖掘,而导致泥料欠缺,再度泛起用各种手段来节约、甚至用人工手段进行不公道炼制,这样就泛起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大部门紫砂壶表面作假现象。

    09/02
  • 关于降坡泥的几点看法

    降坡的天然五彩颗粒 , 确实是可以羡刹一批爱壶之士呢 . 至少本人就是比较推崇此泥 . 其沙砾不仅五彩清晰 , 而且最重要的是其不骄不躁 , 油润朴实 , 泡茶甚是好喝 .

    08/18
  • 紫砂泥料之紫泥与拼紫泥

    拼配紫泥简称“拼紫”,简单来说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泥料配在一起加工成的泥料。原矿泥料拼配的话是不含化料的,泥料的拼配不是今人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明末紫砂艺人对泥料的选择已经非常讲究,他们已经会使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通过不同的配比,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得到更好的观感和手感。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