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的黑点
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偶尔也会出现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铁或锰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
泥料的拼配不是今人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明末紫砂艺人对泥料的选择已经非常讲究,他们已经会使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通过不同的配比,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得到更好的观感和手感。
手工练泥是将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练泥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
陈腐是做泥的步骤之一,现代泥料,很多都不陈腐了,原因是时间成本高,现在,很多都是机制泥,陈腐的好处,简单说来,有三点,1,增加泥的可塑性,泥料经过陈腐,“果胶质”增加。2.陈腐期长的壶,烧成后透气性好,助茶。3.养壶变化快,玩赏乐趣增加。陈腐期越长,泥料越好用
紫砂壶泥料中的好泥的基础必须是建立在原矿原泥的基础上,无论是单矿的还是复矿的(标准配制泥)或泥配泥(只要不添加其他物质)都属于纯泥,但纯泥不等于都是好泥,简单的认识从紫砂壶的表现去识别。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泥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紫砂泥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形容紫砂泥粗细的一个指标。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子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这一个过程也叫“过目”。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
宜兴紫砂泥具有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镶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份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