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山绿泥与段泥辨别

    其实从矿料上,也可将本山绿泥与本山段泥区分开来。本山段泥矿料一般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中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斑点、散雾。

    03/28
  • 拼紫

    “拼紫”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泥料配在一起的泥料。

    03/26
  • 紫砂泥料的目数

    紫砂泥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形容紫砂泥粗细的一个指标。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子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这一个过程也叫“过目”。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

    03/25
  • 宜兴紫砂泥的分类与材质特点

    宜兴紫砂泥具有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镶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份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03/24
  • 纯正紫砂鉴别方法

    养壶效果: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

    03/24
  • 浅谈降坡泥

    以降坡的天然五彩颗粒,确实是可以羡刹一批爱壶之士。其沙砾不仅五彩清晰,而且最重要的是其不骄不躁,油润朴实,泡茶甚是好喝。

    03/20
  • 小煤窑朱泥特点

    原本小煤窑朱泥开采出来,极少单独制壶,由于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普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我们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窑朱泥的老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03/17
  • 紫砂泥料加工方法的发展

    早期紫砂器呈色的效果,主要是由原矿泥本身的各种化学成份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火候的高低不同这两大因素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烧次、即非人为窑变的各种发色,及人为的“捂灰”,掌握得当变成全黑色。

    03/14
  • 什么是小煤窑朱泥

    所谓小煤窑,是指距离黄龙山约500米的一处地名,而非壶品用小煤窑烧制。因其地过去有几间烧砖瓦陶罐的小煤窑,久而久之大家便以“小煤窑”代称此地。

    03/13
  • 原矿朱砂泥

    朱砂泥历代最著名的朱泥原矿,在江苏宜兴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由“黄石黄”中的精华挑拣提炼而成,矿石外观呈咖啡黑色,成品若铁锈红色,朱红而不妖艳,初手感略带毛龇,养成则若明珠生辉,更显大家风范,气度万千。为古今文人雅士公认的朱泥中之精品!朱砂泥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显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之人神醉。其为朱泥中精品,其性娇嫩,成型工艺难度高,收缩率高,成品率极低,但出紫砂,必为精品!【窑温】:约1065~1700℃。【收缩比】:25%以上。【矿

    03/11
  • 宜兴紫砂泥料的适茶性

    使用不同的紫砂泥料制作的壶,高低不同的壶型对泡出茶汤的香、味会有所影响,对色泽影响不大。

    03/05
  • 紫砂的颗粒对壶的影响

    紫砂的颗粒对壶的整体视觉效果影响也比较大,在泥料中加入熟颗粒(泥料素烧至600--800°,再磨成粉末,筛选出的所需要的颗粒),变形程度就更小,收缩小,成品率提高,在壶表形成梨皮效果,有一定的观赏性,肌理效果明显加强。

    02/27
  • 宜兴紫砂矿料的分布与开采

    黄龙山四号矿井:1972年黄龙山的西侧,井深36米,年计划开采量为5万吨,统计表明年量已达7万吨,至1987年,其中紫泥2671吨,绿泥9吨。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成本过高等诸多原因停止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与地下。

    02/27
  • 泥料表色与断面色泽不同的原因

    壶表面为什么是红的,因为壶表直接接触空气,在高温状态下,壶里的铁的氧化物会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而在壶的内部因为不接触空气,内部是还原气氛。因此壶的内部的氧化亚铁不会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而是在高温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铁。

    02/18
  • 紫砂壶的吐黑

    理论上说,只要是紫砂壶,就一定会“吐黑”,只是因为茶壶本身颜色深浅不同;茶壶“吐黑”部位不同;所泡茶叶不同;养壶经验不同等原因,“吐黑”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有些你肉眼看不见,有些比较明显。

    02/17
  • 原矿朱泥特性

    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18%至25%,故一般成品良好率约为三成,有时更低。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