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之朱泥类:黄龙山朱泥
黄龙山朱泥蕴藏于黄石石英岩夹层中,外观金黄色,略硬易碎,熟泥可塑性适中,成型有砂质感,不粘工具,烧成温度1140℃~1180℃,成陶收缩率达12%,胎色橘黄泛红,质地纯正。
黄龙山朱泥蕴藏于黄石石英岩夹层中,外观金黄色,略硬易碎,熟泥可塑性适中,成型有砂质感,不粘工具,烧成温度1140℃~1180℃,成陶收缩率达12%,胎色橘黄泛红,质地纯正。
共生矿豆红段泥,练泥制作酥性较大,但成型后稳定性好,豆红段泥窑温带较宽,1240℃为临界点,温度越高灿红砂色天然丽质,在高温窑火的洗礼下,所见豆红段泥的胎色,如南国红豆颗粒结构自然、饱满、丰润。
白泥属于泥质岩,主要是用于制作砂锅、煨罐等日用陶,俗称白货类。白泥既可以垱坯成形制作砂锅,也可以注浆成型白泥的泥性柔软,黏性好,成坯制陶后,适宜耐中温,常规温度1150℃~1230℃为临界点,作品烧成成品率高。
在紫砂行业,将宜兴境内黄龙山以外其他矿区的泥料统称为“外山料”,而只有位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下的高品质紫砂泥被称为“本山料”。比对两者后不难发现,宜兴本山料的品质更好,不仅在可塑性、耐火度、透气性、泡养效果全面碾压,而且烧制温度宽泛。
朱泥壶是否起褶皱与选矿、炼制泥料的方法以及烧制过程密切相关。如今,现代制壶工具如推板窑和电窑等被广泛应用于紫砂壶的烧制,温度控制极为精准。因此,只要壶匠具备了对朱泥泥料特性的准确把握,制作出不起褶皱的朱泥壶并非难事。
紫砂矿料以前主要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大类,随着机械化的深井采掘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紫砂矿料品种开始大量出现,团泥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因其与紫泥、绿泥、红泥相差甚远,于是被单独分类作为紫砂矿料的第四大类。
青灰段泥是一种紫泥跟段泥的共生矿,烧成后呈现青灰色,因而我们称之为青灰段泥。除此之外,也有紫泥烧成后为青灰色,在清代称其为淡紫泥,现在也有人叫它青灰紫泥。
紫砂陶的第一要素是紫砂土,主要有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产于宜兴本地。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