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大师沈汉生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紫砂壶大师沈汉生,艺名石羽,师从紫砂名家任淦庭,以陶刻见长,作品尽显典雅之美。他深耕紫砂数十载,佳作频出,是当代紫砂艺坛极具影响力的大家。

沈汉生,艺名石羽,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同时身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无锡市书画美术家协会及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等多重身份,在紫砂艺术领域深耕数十载,成就斐然。

沈汉生

沈汉生

1959年,年仅13岁的沈汉生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有幸拜入老艺人任淦庭门下,开启了紫砂艺术的学习之路。为精进技艺,他于1985年通过函授进修书画艺术,后曾担任锦达陶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

在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屡获荣誉1984年,与他人合作的“百寿瓶”、“九头竹筒茶具”斩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合作作品“鸿运当头茶具”荣获江苏省陶瓷新品评比二等奖;“曼生十八式壁瓶”等更是其代表性佳作,广受业界与藏家认可。

沈汉生紫砂壶

沈汉生小神仙壶

在当代紫砂界,沈汉生是当之无愧的陶艺大家。他与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同出一门,均师从业界公认的宜兴近代七大艺人之一任淦庭。这一师门的紫砂创作,尤以陶刻工艺见长,每位大师的作品都独具意趣。

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评价:徐秀棠作品意趣在“散”,谭泉海在“秀”,鲍志强在“奇”,毛国强在“放”,而沈汉生的作品,核心意趣则在“文”,每一件作品都透着扑面而来的典雅气象,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人风骨。

沈汉生紫砂壶

沈汉生蝶壶

当下,中华民族正阔步迈向伟大复兴,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审美倾向不断迭代,时代呼唤着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艺术精神。对于当代紫砂陶艺从业者而言,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趋势实现紫砂壶文化的跨越与创新,是光荣使命,更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紫砂陶艺的发展,既不能一味因循守旧、照搬过往,也不能脱离传统盲目创新,“守正创新”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循着时代精神去探索,才能创作出真正贴合时代的佳作。

沈汉生紫砂壶

沈汉生惠风壶

沈汉生的作品,正是这一艺术趋势的鲜活体现,他巧妙融合清代以来的陶艺风格与当下的时代艺术精神,缔造出堪比盛唐气象的典雅之美,为紫砂艺术的时代发展提供了极佳范本。

沈汉生陶艺的典雅之美,首先体现在“造型”之上。他的作品造型,始终在传承传统、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寻求突破与创新,每一件都贯穿着端庄、饱满、凝练的气度,尽显雄浑大气之美。

这种典雅美感,更集中体现在书画刻绘方面。沈汉生在刻绘上的造诣堪称深厚,正、草、隶、篆、钟鼎文、甲骨文等多种书体,他皆能运用自如;山水、水彩、人物、民俗等各类绘画风格,也能巧妙融合于一体,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刻绘出的内容气象万千。

沈汉生紫砂壶

沈汉生鸿运当头壶

在陶刻技法上,他精通清刻、沙地刻、阳刻、着色刻,以及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等,无论是追求精细工整、严谨端庄的风格,还是营造或虚或实、粗犷豪放的氛围,都能信手拈来,作品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

观其书风,字形上贴近“二王”,用笔多以方笔为主,既工整美观,又透着苍劲有力的气势;观其画风,“金砂大画筒”、“山水大挂盘”、“六方大画筒”、“金砂四方双耳鱼尾瓶”等作品,将传统山水画与水彩等现代绘画风格相融合,颇有李可染、关山月等当代书画大师的风范,艺术水准令人叹服。

沈汉生紫砂壶

谢曼伦制、沈汉生刻 四方圆竹鼎壶

在沈汉生的众多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典雅之美的,当属“茗香十八套壶”与他刻绘的梅花。

“茗香十八套壶”是一套组件套壶,选用深沉的黑泥为原料,以点砂工艺作为装饰,对传统石瓢壶等经典壶形进行富有现代气息的改造,让作品在古朴中透着生动,于沉稳里显露出活泼。

再搭配沈汉生独树一帜的红梅点刻技艺,更是将紫砂壶的典雅气质推向了极致。他笔刀下的红梅,“淡晕还殊众,繁英得自然”,完全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悲情,反而满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豁达胸襟与刚健乐观的活力,让人见之赞叹不已。

沈汉生紫砂壶

庄玉林制、沈汉生刻 太极鼓壶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傲骨,素有“国花”之誉。沈汉生钟情梅花、擅长刻绘梅花,这份偏爱不仅是艺术选择,更彰显着他的品格追求与艺术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既是沈汉生喜欢的诗句,更是他数十载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才让他在紫砂领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典雅之路。


淘壶人藏

沈汉生陶刻

沈汉生刻 紫菱壶(陆虹炜制壶)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