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紫砂壶印章大全(下)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1948 年后,顾景舟紫砂艺术之路迎来新篇。“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景舟制壶”、“啜墨看茶” 等顾景舟紫砂壶印章,见证他成“方器高手”、改名转型及晚年艺境,是其艺术巅峰与传承精神的缩影。

1948年,顾景洲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在上海仿制时大彬的“僧帽壶”与陈鸣远的“四方壶”大获成功。其所制的僧帽壶与四方壶,工艺极为精致,细节处理堪称完美,不仅赢得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更得到了家乡宜兴紫砂同业公会的认可,被时人誉为“方器高手”。

顾景舟印章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这份荣誉让顾景洲备受鼓舞,他更加勤奋地投入创作,常常埋头制壶不知疲倦。为了调节创作的辛劳,他以闲玩的心态对待艺术,亲手镌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与“得一日闲为我福”两款印章作为艺名印款。

顾景舟印章

“得一日闲为我福”

这两款印款既是他内心的真情流露:前者体现出他对紫砂艺术的痴迷,愿以毕生精力追寻这份热爱;后者则道出他创作的忙碌——因全身心投入制壶,连一日的闲暇都成为奢望,字里行间满是对紫砂事业的忘我精神。

20世纪40年代末,顾景洲已步入中年,历经岁月的沉淀,他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充满幻想、锋芒毕露,心态变得愈发谦逊平和。

顾景舟印章

“宜兴人”

这一时期,他使用“宜兴人”作为壶用印款,看似通俗平凡,实则蕴含着成功后的低调与内敛,既淡化了以往强烈的名利心,也标志着他正式迈入成熟稳重的中年阶段。

1948年秋,正值丰收季节,顾景洲的艺术事业也迎来了丰硕成果。此时,他将原名“顾景洲”改为“顾景舟”。对于“舟”字,顾景舟曾这样解释:艺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运随着艺海的一舟而搏击,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顾景舟印章

“景舟制匋”

这一改名不仅是字形的变化,更是他思想上的巨大飞跃,他渴望在紫砂艺海中成为掌舵人,引领方向,而非随波逐流的水手,尽显其在艺术道路上的雄心壮志。改名后,他先后启用“景舟制匋”、“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三款印款,这些印款简洁有力,成为他后期作品的重要标识,也见证了他紫砂艺术巅峰时期的到来。

顾景舟印章

“景舟制壶”

顾景舟印章

“景舟手制”

1955年底至1956年初,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并设立紫砂工艺班,招收61名艺徒,顾景舟与朱可心等七位名家共同担任技术辅导员。

在此期间,他悉心培育徐汉棠(入社前已随顾景洲学艺)、李昌鸿、沈巨华、束凤英、高海庚等弟子,将自己的制壶技艺与艺术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顾景舟印章

“啜墨看茶”

这段时期,顾景舟启用“啜墨看茶”印款,他以“啜墨”比喻文化修养的积累,以“看茶”象征对紫砂艺术的体悟,用这一富有诗意的印款教育艺徒:制壶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需注重个性培养与文化修为,唯有在心态平和、心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深刻领悟制壶工艺的要领,最终创作出形、态、气、神、韵兼备的佳作。

这一印款既饱含着他对艺徒的殷殷期望,也凝聚了他多年来的授艺心得与艺术感悟。

步入晚年,顾景舟的心境愈发淡泊,对名利早已看淡,但他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制壶不辍,技艺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其所制器物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几乎无可挑剔、无瑕可击。

顾景舟印章

“壶叟”

这一时期,他先后使用“壶叟”与“景舟七十后作”两款印款。“壶叟”中的“叟”字,既体现了他年事已高的状态,也暗含着对自己紫砂生涯的总结与自豪,他以“壶叟”自居,既是对自己所坚守的紫砂光货素器裸胎艺术的肯定,也是对自身独特灵秀艺术风格的认可。

事实上,“壶叟”印最初曾用于他在上海仿制的供春款紫砂壶作品上,晚年时,他干脆将其作为自己的别号,钤盖于个人作品之上,尽显随性与通达

顾景舟印章

“景舟七十后作”

“景舟七十后作”则更为直接,以年龄为标识,记录下他晚年的创作轨迹,每一件钤有此印的作品,都是他艺术生涯成熟期的珍贵见证。

纵观当代紫砂艺坛,顾景舟的紫砂壶所用印款数量之多、涵盖范围之广,堪称无与伦比,无人能及,即便放眼紫砂历史,也足以用前无古人、史无前例来形容。

这些印款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编年史”,更成为紫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紫砂艺术、解读匠人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与精神财富。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