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泥料与做工如何权衡?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纠结紫砂壶泥料与做工如何权衡?泥料是根基,选原矿确保质感;做工定品质,看细节显匠心。二者不可偏废,若遇取舍,日常用壶重做工顺手,收藏赏玩重泥料珍稀,按需选择更合适。

一把是泥料上乘、抚之温润,可壶身线条生硬、接口粗糙;另一把是泥料普通、颗粒感模糊,却壶型流畅、细节精巧,连盖沿的密封性都堪称完美。若此刻这样的两把紫砂壶摆在面前,你会如何抉择?

这个看似极端的选择,实则戳中了当代壶友的普遍困惑:选壶时,究竟该优先看泥料,还是更看重做工与器型?

黄开合紫砂壶

淘壶人藏 黄开合制 全手平盖莲子壶

按理说,这个问题本无需争论。懂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好壶必然是“泥、形、工”三者兼备。泥料是紫砂壶的根基,没有好泥,再精妙的工艺也难以呈现紫砂的独特质感;可若只有好泥,没有精湛的做工支撑,也无法将紫砂的美与实用性发挥出来。

但如今的紫砂市场,却逐渐陷入了重泥料、轻做工的误区。

徐聪紫砂壶

淘壶人藏 徐聪制 全手鼓竹壶

回溯紫砂发展史,泥料的价值从未被过度放大。明末时期,紫砂器砂粒粗犷、古意盎然,评判标准全在器型的古朴与做工的随性;清代紫砂泥逐渐细腻,工匠们更专注于线条的流畅与装饰的精巧,泥料只是承载工艺的载体。

即便是近代一厂时期,泥料虽有了明确分类,如紫泥、红泥、段泥等,但行业关注的核心仍是做工的规整度与器型的协调性,极少有人会为某一种泥料过度追捧。

刘青紫砂壶

淘壶人藏 刘青制 全手桂林梅桩壶

直到近年,随着单一矿料概念的兴起,泥料的细分开始走向极致。紫泥之下,分出了底槽清、老紫泥、天青泥;红泥之外,又有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甚至连矿区都成了泥料的“溢价标签”,如宝山红降坡、台西绿泥等。

更有商家为博眼球,将调配料命名为“豆青砂”、“铁砂泥”,甚至复刻拍场稀缺泥料的名称,进一步拉高了泥料的“神秘感”。

史宝林紫砂壶

淘壶人藏 史宝林制 全手隐仕壶

这种细分本是行业进步的体现,却也让紫砂的入门门槛陡增。更关键的是,目前丁蜀本地权威机构尚未出台统一的泥料标准,这就给了部分经营者可乘之机,他们夸大泥料的稀缺性,用“原矿”、“老料”等概念掩盖做工的缺陷。

这就导致不少玩家陷入“唯泥料论”的误区,以为只要是“好泥”,哪怕壶型歪斜、接口粗糙,也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陈绍委紫砂壶

淘壶人藏 陈绍委制 全手大彬如意壶

可事实恰恰相反:再优质的原矿泥料,若做工拙劣,也只能算是“废料”。一把壶若壶嘴歪斜、壶把失衡,握在手中别扭不说,出水也难以顺畅;若盖沿不密、壶身有瑕疵,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破坏泡茶时的密封性,连最基本的实用价值都无法保障。

泥料是紫砂壶“底子”,但做工才是决定壶“灵魂”的关键。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原矿泥料”本身,而是用原矿泥料、经精湛工艺打造出的好壶。毕竟玩壶的最终目的,是享受泡茶时的顺手与赏壶时的愉悦,若只盯着泥料,忽略了壶本身的形与工,反而偏离了玩壶的初心。

仲从飞紫砂壶

淘壶人藏 仲从飞制 全手莲花僧帽壶

所以回到开篇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不必纠结于泥料优先还是做工优先,选择你第一眼就喜欢、拿在手中觉得称手的那把,就够了。玩壶本是雅事,过度钻牛角尖,反而会失去其中的乐趣。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