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纷繁的传统造型体系中,壶把作为与壶身相辅相成的关键部件,其样式设计直接影响着壶的整体气韵。
其中,提梁式壶把因其对虚实比例的精妙把控要求,以及颇高的制作工艺难度,成为极具鉴赏价值的一类。今天,我们便一同探寻紫砂提梁壶世界里的多样风采。
紫砂壶的提梁,从材质与制作工艺的差异来看,主要可划分为硬耳提梁与软耳提梁两大类别。
一、硬耳提梁
硬耳提梁作为紫砂壶提梁中的主流类别,依据结构与造型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单提、双提、三叉提等多种样式,每一种样式下还能根据提梁的形制特点进一步细分,展现出丰富的变化。
1.硬耳单提
在硬耳单提中,仅从提梁的形制来看,便有扁方提、圆方提、扁圆提、圆圆提等区分。
顾景舟提璧壶
顾景舟玉璧提梁壶
例如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所制的提璧壶与玉璧提梁壶,其提梁便属于扁形方提,提梁整体框架为方形,且在细节处理上采用扁方设计,线条利落,尽显雅致。
顾景舟三足高腰线提梁壶
他所打造的三足高腰线提梁壶,则是典型的圆形方提,提梁的基础形制为方形,但梁身部分经过圆润处理,刚柔并济。
邵旭茂旭茂提梁壶
清代紫砂名家邵旭茂的旭茂提梁壶,采用的是圆提样式,提梁的形制与梁身处理均为圆形,整体饱满圆润,透着古朴韵味。
时大彬大彬提梁壶
而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大彬提梁壶,属于扁形圆提,提梁形制为圆形,梁身却以扁方形呈现,在圆与方的对比中展现出独特的平衡感。
除了对称式的硬耳单提,非对称式的设计同样极具特色,雨露天星提梁壶与曲壶便是其中的代表。
顾景舟雨露天星提梁壶
汪寅仙曲壶
顾景舟先生制作的雨露天星提梁壶,提梁形制为扁方,其中一侧梁身向外延伸,打破了对称的常规,营造出灵动之感;汪寅仙大师的曲壶,提梁形制为扁圆,以流畅的涡线弧度勾勒梁身,不对称的设计让壶体更具动态美,二者均属于硬耳单提范畴。
2.硬耳双提
相较于单提,硬耳双提在紫砂壶作品中较为少见,更多出现在富有创意的设计款中。
施小马、徐维明合制双竹提梁套壶
施小马大师与徐维明合作的竹节造型硬耳双提款套组,便是将竹节元素融入双提梁设计,既展现了硬耳提梁的质感,又通过竹节造型增添了自然意趣。
3.硬耳三叉提梁
三叉提梁在硬耳提梁中则更为常见,其典型结构是在壶流两侧的肩部各延伸出一道梁,两道梁斜向上方交织,最后再有一道梁从壶身另一侧搭接过来,形成“三叉”形态,且根据梁身的造型,又可分为圆形与方形两种。
王东石石铫提梁壶
玉成窑王东石所制的石铫提梁壶,便是经典的圆形处理三叉提,梁身圆润光滑,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三叉提样式之一。
顾景舟鹧鸪提梁壶
顾景舟先生的鹧鸪提梁壶,采用扁方处理的三叉提,前两道叉并行排布,在细节处理上别具匠心。
俞国良觚棱提梁壶
清末民国紫砂名家俞国良的觚棱提梁壶,其三叉提梁则与前两款不同,没有明显的弧度,而是呈直方形态向下延伸,尽显刚劲挺拔之姿。
二、软耳提梁
软耳提梁虽在材质上与硬耳提梁差异显著,但同样有着丰富的款式变化,主要分为软耳单提与软耳双提,所选用的材质更是多样,金银、铜铁、藤条等皆可作为提梁原料,为紫砂壶增添了更多别样风情。
葛陶中板桥提梁壶
顾景舟先生设计、葛陶中制作的板桥提梁壶,便是软耳单提的经典之作,其提梁采用藤条制作,藤条的自然纹理与紫砂的温润质感相互映衬,尽显雅致。
顾景舟洋桶壶
而顾景舟先生自己制作的洋桶壶,则是软耳双提中的典范,提梁选用铜材,铜的金属光泽与紫砂的深沉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历经岁月沉淀后更显韵味。
三、特色提梁
此外,还有部分提梁会通过塑形装饰来丰富外观,虽然基本形制仍未脱离上述类别,但独特的装饰造型让其更具辨识度,竹提、桃提等便是其中的特色款式。
吴云根绞竹提梁壶
吴云根先生所制的绞竹提梁壶,从形制上可归为双提,其提梁部分采用绞竹造型装饰,将竹材的纹理与形态通过工艺精准呈现,制作难度极高。
汪寅仙五代同堂壶
汪寅仙大师的五代同堂壶,属于三叉提梁形制,提梁上做了桃形装饰,栩栩如生的桃形设计让壶体更显生动活泼,寓意也十分美好。
紫砂壶的提梁款式看似纷繁复杂,但追本溯源,大多可归入上述几大类别之中。每一款提梁壶的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无论是硬耳提梁的紫砂本味,还是软耳提梁的异质融合,都展现出紫砂壶艺术的独特魅力。
若你手中恰好拥有一款紫砂提梁壶,想必如今也能清晰分辨它所属的款式,更深入地感受其中的工艺与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