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丨高湘君——《五头葫芦茶具》
高湘君,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李碧芳、谢曼伦。在古代,葫芦是仙佛故事中与神仙和英雄相伴的宝器。在民间,葫芦是福禄双全的象征,也是镇宅安家之物。“葫芦壶”为曼生壶壶式的中的一款,以仿生葫芦为题材。《五头葫芦茶具》由一壶、二杯、二杯托组成,趣味自然,命名“葫芦壶”,可谓是名副其实。从整器的外形来看,壶身和壶盖共同勾勒出了葫芦的形状,形象逼真。饱满鼓腹,
高湘君,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李碧芳、谢曼伦。在古代,葫芦是仙佛故事中与神仙和英雄相伴的宝器。在民间,葫芦是福禄双全的象征,也是镇宅安家之物。“葫芦壶”为曼生壶壶式的中的一款,以仿生葫芦为题材。《五头葫芦茶具》由一壶、二杯、二杯托组成,趣味自然,命名“葫芦壶”,可谓是名副其实。从整器的外形来看,壶身和壶盖共同勾勒出了葫芦的形状,形象逼真。饱满鼓腹,
紫砂壶使用时间久了,难免会磕磕碰碰,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小细纹,即使不影响使用,看着心里也难受。如果重换一把紫砂壶,泡养把玩这么多年,不舍得放弃。那么,这些紫砂壶裂痕有办法修补吗?金缮修补法,适合以下两种情况:细小的裂纹:不影响使用,但泡茶久放后会渗水。较深的裂纹:热水一泡下,水就开始往外滋。金缮是一种古老的修补技艺,它并不是用金修复的,其实就是漆艺,它是用天然的大漆,取自漆树的原液,纯天然无害。先是将大
在紫砂界花器中,有一件大名鼎鼎的作品,名叫“风卷葵”,相信这件作品很多壶友都听到过,那么这件作品到底有何魅力盛名如此?风卷葵为清代制壶大家杨彭年之妹杨凤年所作,此作乃是杨凤年『见锦葵于风中凌乱而有感,将此画面凝于紫砂壶之上』而得,玲珑精奇,制作工巧。风卷葵式乃是采用的贴塑工艺,在虚扁壶的基础上加以贴塑加工创造。并且当时杨凤年只做了一件,乃是存世孤品,此壶历经战乱而终于得以保全,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nb
徐达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国大师徐汉棠,徐汉棠长子,徐门第四代传人。《全手仿大彬壶》是徐达明老师参照历史名作大彬款型制,精选原一厂老紫泥,泥色古朴,彰显了朴雅风格。壶把似耳,壶流如笋。流、把根部与肩线结合,各自延伸化转,疏朗大气。壶身桶挺直,由肩至底略收,窄肩直颈,平盖与口沿吻合,圆柱形壶钮,与壶身一致。壶口之上下圆线,像双唇轻抿,平和端庄。壶盖上的一条细线,厚薄、宽窄
《觚棱壶》是仿照古代的觚棱设计而成的,“觚”,古酒器,早在明朝就有制壶名家仿照觚棱制作过觚棱壶,后经紫砂匠人改良,形成“望之有棱,捋而无锋”的独特造型。《觚棱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一款经典的方器,但他的器型介于“圆”与“方”之间,既有圆的柔和饱满,也不失方的硬朗明快,真正体现了“亦方亦圆,方中寓圆”。壶身下大上小,四角圆转,过渡饱满,桥梁钮与壶身造型相呼应。稳重而巍峨,古朴而挺括。作品在老紫泥的质朴
僧帽壶: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 &nbs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鹏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康熙朝之间。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
笑樱壶是人们喜爱的壶型。对于其创作来历,书上、网上有三说,一说是明代经典。一说是潘春芳设计,第三说是顾景舟创作。 明代说“笑樱壶首创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赞誉其为激昂之态,并刻画其冲茗特性为‘冷酷的外表,蕴藏着火热的心。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香甘温甜,明快果决,壶中英雄也!’”现代说:笑樱壶原名叫三线壶,由潘春芳原创。据说,中日建交时周总理想把宜兴的紫砂壶赠送日本首相,从数款中选了“三线壶”,但觉得其壶名有点俗。当时
经常能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见到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常见的模具壶,一般都是以“外模内挡”的成型方式为主,“挡”成后,壶的内壁表面会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凹凸不平,为使内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必定会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此操作常被称为“推墙刮底”,使用的多为竹制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划过,最终形成了“太阳线”。推墙刮底是从大彬时代延续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为了刮掉壶底的接片残留的脂泥痕迹和接片的不平整
紫砂之美,美于造型,评判一把紫砂壶的美,并没有特定标准。爱好者要用艺术的眼光才能发现紫砂壶的美,所谓艺术的眼光,就是善于发现紫砂壶造型各部分是否整体和谐,是否具有黄金比例的视觉美感,紫砂壶的线面是抛物线构成,紫砂壶需要有线面的力量之美,而不应出现柔弱无力的线面,这种线面同时表达出整个壶体的精神神彩之美,与含蕴青春活力之美十分相似。简言之,紫砂壶的美,第一,需要通过对紫砂壶材质所表现出来的肌理美,第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艺上精湛的手作之美,第三,也是艺师对细节处理上的造型美。
作为藏友,你可知道晚清时期的紫砂八大家都是谁吗?他们分别是:邵大亨、俞国良、邵景南、邵友廷、何心舟、邵大赦(邵赦大)、申 锡、黄玉麟1、俞国良俞国良(1874-1939)原籍无锡,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生于1874年,制壶技艺精湛。曾受聘为苏州金石家、书画家吴大澄(著名书画家吴湖帆的祖父,历任广东巡抚、湖南巡抚)制壶,后为两广总督端方制壶,名重一时。1915年为葛德和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制壶,所制“四方传炉”为中国选送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
范永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师承花货大师蒋蓉。把天然界、动植物界的天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人们称之为“花货”。《荷花套壶》是范永良老师摹古恩师蒋蓉大师的“青蛙荷花套具”,此套壶由一壶、二杯、二杯托组成,整套作品以荷塘作为主题,造型新颖别致,颇具天然意趣,“荷”通“和”,有祥和之意,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壶体为一朵盛放的荷花,花朵娇艳欲滴,卷曲的嫩叶做壶嘴,壶底三足饰以莲藕,
高灯壶是一款传统的光货壶型,浑身无任何装饰,壶形略似高灯,似方似圆。吴界明老师的这把高灯壶初见朴实无华,细细把玩后方觉蕴涵深远。造型端庄,给人清水素颜之感。鼓腹宽肩,弯流圈把皆舒展,壶盖微微隆起,压顶强劲,钮作圆珠耸立其上,形似如壶腹。壶体敦实,比例协调,宛若一气呵成,肩与颈的转折用一体刹凹而成,整体线条流畅,气质古雅,恰到好处的艺术美感也令人耳目一新。整器显浑厚有力,出水与密封性俱佳,每
一把壶淋水干得快干不快与泥料的好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不能以淋水上去水干的快慢来区分是否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下面就举几个实例来说明一下:一、壶的表面细工(明针)做得到位,水就干得快些,反之就慢些。二、壶本身泥料的目数(目数越高砂料越细腻)高,那么壶的胎土比较致密,水当然会干得快点,反之则慢。三、壶烧的温度高,表面玻璃化(光洁)程度也高,水理所当然会干得快,水都挂不住了嘛;而烧的温度低,表面相对就粗糙些,水就干得相对要慢了。四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个江南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出现在了茶壶上,始创者顾景舟把它建在了手把和壶盖上,“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扁圆壶体上的是块面最简洁的平板桥,江南水乡村前屋后最常见的木板桥,抑或石板桥,远远望去仿佛是座亭桥,它立于壶顶,是个桥形钮,身上清茶水波,晃动着涟漪。把手上亦有一块桥面,立在把环的最顶部,有如虚空的拱桥上部的平坦的桥面,这是端茶倒水时拇指的摁压处,顾景舟从而在
功,是指壶的使用功能。壶型新品迭出,花样无穷,但“中看不中用”者并不鲜见。紫砂壶的“艺”须在“用”中品,失去“功用”上的意义,“艺”复何存?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出水流畅,是紫砂壶使用功能的主要表现。三五友朋会饮,壶的容量在350毫升最佳。因为这种容量的壶只需一手之劳,所以也称“一手壶”。高身小口壶,宜泡发酵茶,但过高茶则失味;矮身大口壶,宜泡不发酵茶,但过矮则口盖易溢。口盖严紧,利蕴茶、利冲壶、利出汤、利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