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石瓢壶经典款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矮石瓢壶,石瓢器型中的经典,清代吉安“行有恒堂”款开弯流先河,民国储铭定型,近代顾景舟、王寅春创新,当代徐汉棠制汉棠石瓢成标杆,凝聚数代匠人智慧。

石瓢器型中,矮石瓢壶以其矮身造型的独特韵味,成为众多壶友追捧的经典。它的发展历经数代,每一款经典之作都凝聚着匠人智慧,诉说着不同时代的紫砂风情。

清代中期,矮石瓢壶初露锋芒。有说法认为,文人朱石楳与杨葆年(杨彭年胞弟)最早开启了矮石瓢的设计制作之路。

清代紫砂壶

吉安款行有恒堂花诗文石瓢壶

而现存可考证的传世名器,当属同期制壶高手吉安为定王府载铨打造的行有恒堂款矮石瓢。这款壶兼具斋堂款文人器的雅致与宫廷定制器的华贵,极为少见。

其壶身呈柔和梯形,曲线流畅自然,一派浑厚朴拙之态;三角鼎立的钉足,让壶身既显轻灵又不失稳重;八字造型的壶身,在视觉上营造出亦曲亦直的效果,简朴大方的气度扑面而来。

清代紫砂壶

吉安款行有恒堂梅花诗文石瓢壶

它突破曼生子冶石瓢的形制,将壶身做得更扁,加盖隆起,保留壶钮设计,尤其在壶嘴与底足上改动显著,开创了石瓢器型弯流的先河。

储铭紫砂壶

民国 储铭制紫泥石瓢壶

民国时期,洋桶王储铭让矮石瓢壶的造型逐渐定型。他所制的矮石瓢,壶身扁圆,收口处略带弧度,壶口更为开阔;盖呈微隆状,采用压截盖式,巧妙呼应曼生石瓢的口盖设计,尽显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弯流从壶身掇出,摒弃吉安款的飘嘴,更显端庄稳重;圆圈形壶把与整体器型相得益彰,桥形钮与钉足的经典设计也得以保留,成为矮石瓢的标志性特征。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矮石瓢壶

近代紫砂界,顾景舟与王寅春两位大师为矮石瓢壶注入新活力。顾景舟受储铭影响颇深,其矮石瓢延续储铭形制,却在底足处理上更下功夫,底足更高,趋近炉鼎之足的庄重感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朱泥矮石瓢壶

他有时还会在壶把处做小飞设计,增添几分逸趣,即便在少见的朱泥壶中,也会采用矮石瓢器型,足见喜爱。

王寅春紫砂壶

王寅春高身石瓢

王寅春则另辟蹊径,将壶身增高、壶口扩大,保留弯流与桥钮,改钉足为圈足,打造出 高身石瓢(又称影瓢),虽形制独特,却能清晰看到源自矮石瓢的演变痕迹。

李寒勇紫砂壶

李寒勇影瓢壶

现代制壶名家李寒勇的影瓢,便在王寅春款基础上优化,流嘴更利落,壶把采用三角设计,体现出当代石瓢特色。

徐汉棠紫砂壶

徐汉棠矮石瓢壶

当代紫砂领域,国大师徐汉棠汉棠石瓢堪称矮石瓢的代表。作为顾景舟大弟子,他在顾款矮石瓢基础上创新,两款汉棠石瓢各有千秋一款延续顾款风格,壶嘴改为飘嘴,巧妙呼应行有恒堂款的设计

徐汉棠紫砂壶

徐汉棠三弯矮石瓢壶

另一款则大胆将一弯流掇嘴改为三弯流鸽嘴,不仅增强出水压力、优化出水效果,还让壶身整体节奏更紧凑明快,显大师风范。

王旭生紫砂壶

淘壶人藏 王旭生制 汉棠式三弯石瓢壶

如今我们所见的优质矮石瓢,多以汉棠款为范本。壶身扁圆、下底开阔平整、弯流灵动自然,方能称得上是矮石瓢壶中的上佳之作,延续着这份跨越时空的紫砂雅韵。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