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这片紫砂沃土。1958年,16岁的他怀揣着对紫砂艺术的热忱,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启学艺之路,并有幸拜入“紫砂七老”之一的王寅春先生门下。
何道洪
他天资勤勉且品性淳厚,求学态度始终谦逊执着,王寅春将方器、圆器、筋纹器等各类器形的制作精髓倾囊相授。在恩师的悉心栽培与指导下,何道洪打下了扎实深厚的紫砂基本功,为日后的艺术创作筑牢根基。
淘壶人藏 何道洪制 鼎馨壶
1965年底,何道洪转而师从素有“陈鸣远第二”美誉的裴石民先生,专攻塑器与象真果蔬的制作技艺。他延续一贯的求学热忱,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凭借诚挚的态度与过人的悟性获得裴石民的赏识,得以全面承袭其仿生器创作的精湛技法。
裴石民那些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让何道洪开阔了艺术眼界,也激发了他在仿生器领域的创作灵感。
何道洪岁寒三友壶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何道洪深谙此道。在融汇王、裴二位大师技艺菁华的基础上,他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始终秉持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践行“举一反三”的治学之道,在紫砂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精进。
1976年,他远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修造型设计,系统研习现代美学与造型设计理论,这一经历让他得以跳出传统工艺的局限,重新审视和反思紫砂艺术的本质。
何道洪圣珠提梁壶
创作后期,何道洪的壶风实现了突破性转变,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何式风格”。他的作品在造型上藏巧于拙,气度内敛却暗含张力,壶嘴壶把的设计丰盈灵动,逸气贯通其间。
在艺术表达上,他将“气、韵、神、形、势、力”的紫砂法度精妙融合,使作品既兼具视觉美感,又承载着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实现了主观表达与直观呈现的完美统一。
何道洪盘竹壶
作为公认的“紫砂全才”,何道洪的创作涵盖松、竹、梅、桃等具象题材,以及光素器、方货器、筋纹器等各类传统器形,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他以超凡的艺术造诣构建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其紫砂创作已臻超然之境,不仅彰显了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更深刻诠释了紫砂文化的内核精髓,成为紫砂艺术领域无可争议的一代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