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景舟大师年鉴(私藏版)

    顾景舟大师年鉴1915   10月18日,农历9月10日,顾景舟出生于紫砂故里——上袁村,宜兴市川埠乡上袁村(现为丁蜀镇紫砂村)。原名锦洲,属兔。祖母邵氏,父亲顾炳荣,母亲魏氏,且耕且陶,都在农闲时从业紫砂。顾景舟原有兄长,后哥哥去世,遂成为家中长子,兄弟三人,依次是锦洲、陆洲、锡洲。1920   入宜兴县第六高等小学堂(清末为东坡高等小学堂,民国时称东坡小学)学习,由锦洲改名为景洲,时吕梅笙为校长。学习课程除

    05/08
  • 赵曦鹏紫砂艺术丨咏荷

    赵曦鹏,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先生之高徒,擅于将壶艺造型与中国书画、雕塑有机地融合,且擅于取材自然、炼化自然,通过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去诠释紫砂,以一种诗人般的姿态去讴歌紫砂,从而达到一种“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精美意境。此件作品作者用象形之态,将自然界的风物融进紫砂之中,象中无相,象外有相,与壶身“佛门陶刻家”厉上清陶刻:“问佛”、“上清为之”以及壶身壶盖之上具象的莲花莲蓬构成一种佛语。“咏荷”的情感用不同的方式传递。此壶采

    05/08
  • 与顾老巨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寻访汪寅仙大师

    顾景舟先生一生格物致知,传艺育人,适逢顾老百年诞辰,我们与顾老巨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结下壶缘,寻访丁蜀,汪寅仙是我们此行首位拜访的老艺人。与这位中国当代紫砂界的大师交流,是一次难能的人生机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汪寅仙老师端详松鼠葡萄套组茶具相见「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坦白说,当我去年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又看到实物时,非常激动。因为世人都知道顾老的光货很经典,但连我都没有想到,他

    05/07
  • 郑剑锋紫砂艺术丨幽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读王维《竹里馆》,月下独坐、弹琴长啸,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此情此景与郑剑锋老师用紫砂矿塑造的《幽篁》意境甚是相合。一个笔墨述之,一个泥土塑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郑剑锋老师是国大师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优秀传人,承袭了师父精湛的制壶工艺,清秀的花器风格。此壶采用了原矿紫

    05/07
  • 器型简介:52种基本器型,52个拍场精品大图赏析

    平时我们见到过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但是并不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今天就来科普一下,最常见的紫砂壶器型都有哪些。1,西施 吴群祥制2,掇球,顾景舟制3,石瓢,顾景舟制4,潘壶,吴群祥制5,仿古,顾景舟制6,德钟,俞国良款7,容天,吕尧臣制8,笑樱,王寅春制

    05/06
  • 葛韬紫砂艺术丨高士壶

    葛韬——“葛窑”创始人,在继承其前辈葛明祥、葛源祥“欧窑”的基础上,独创均釉、釉下堆花绝技。葛窑作品在日本、东南亚各国受到陶艺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海鼠器”、“海参器”(意为无与伦比的名器名陶)。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师从顾景舟,认真研究紫砂历史、工艺和造型。后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一直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造型指导。《高士壶》古风习习,气度简朴大方,格调高雅,泥土纯正,陈宏林大师铭刻,更添典雅

    05/06
  • 遗留日本的紫砂国宝

    与台湾人重视紫砂茶器一样,日本人对紫砂也是情有独钟。我在中国紫砂第一村采风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紫砂人家在位日本客户制造一种叫煎茶器的紫砂陶罐,这个用具有中国南方功夫茶俗的特点,形制古朴端庄。在我看来,日本茶道自成体系,之所以重视中国紫砂器,也是与日本茶道遵循自然美好相吻合的。日本盆栽艺术可圈可点,盆景用盆大多以中国宜兴所产的紫砂盆。其中,尤以“凹”形深马槽紫砂盆最为常见。这种紫砂盆厚重而不失清丽,储存水土量大,与中国盆景所讲究的“一盆二景三几架”趣味相同。在上个世纪就是年代初,日本盆景艺

    04/30
  • 沈建宏紫砂艺术丨供春套组

    沈建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国良亲传弟子,具有“供春王子”之称,绝对的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此茶具套组由一壶、两杯组成,以原矿老紫泥作胎,泥料珍贵,古味浓厚。壶取老树瘿为形,纹理缭绕,将树形的腐朽、壶体的冰裂,表面“虫蚀木”的效果精美的展现了出来,宛曲悠长。弯流、壶把如自然生长的树枝舒展自若,其中壶嘴包口,配以瓜蒂形钮,使各部位搭配的恰到好处;盖面与壶肩分别有一小虫装饰,两虫相望、呼应,自然真趣,闲静可得。 

    04/30
  • [茗壶图录]——传器甚少,皆精品

    许龙文—约1701-1755,康熙 - 乾隆明末清初江苏荆溪人,时大彬之再传弟子,构思奇巧,技艺高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制多花卉象生壶,殚精竭智,巧不可阶。仲美、君用之嗣乡也。壶底恒有两方印,曰“荆溪”,曰“龙文”。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鄮山文人周容的文集《春酒堂文存》:宜兴瓷壶记,即为龙文作也。清初日本人即重许壶,其收藏家多蓄之,故吾国转稀如星凤,此壶固回自东海,尤足重也。丙子仲春,龚心钊再记,是年六十七。而许龙文为人熟知是因

    04/29
  • 雍正在位13年,11此提及宜兴紫砂,非常爱此壶——《扁六方》

    雍正皇帝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皇帝。依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是极其喜欢宜兴紫砂壶的,并且多次下旨:“此宜兴紫砂壶样式甚好,照此款(六方壶)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雍正执政的13年里就有11次提及宜兴紫砂。其中,六方壶是雍正的最爱。借此《扁六方》细析方壶之美。此《扁六方》是由国大师顾绍培之高徒、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庄玉林手摹心造之作。此器原一厂老紫泥泥色

    04/29
  •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25图局部放大精赏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文管会藏,国家一级文物,壶高113mm,口径84mm,把梢下刻款:大彬。1984年出土于无锡甘露乡明代墓中,墓主为明代华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墓葬。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无锡县隆亭(今东亭镇)人,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死后葬于甘露萧塘。华察墓于1958年被炸、挖,出土文物95件。1984年7月又发掘墓区华察后裔墓,出土文物50余件,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即出土于华察之孙华师伊墓中。如意纹盖三足壶出土之后,曾被晾晒

    04/28
  • 王奋良紫砂艺术丨大点犀

    “心有灵犀一点通”——“点犀壶”是高海庚老师六十年代早期设计,由周桂珍大师首制。象征夫妻亲人之间举案齐眉,心有灵犀,寓意美好而令人神往。此《大点犀》为“民国七老”之一——王寅春老艺人之孙,王奋良老师采用上好原矿底槽清作胎手摹心造之作。此壶以圆和线条为基础,组合排列,意韵精妙而典雅。造型素雅大气,富有古拙之味,壶身饱满雍容,宛若花儿含苞待放,由壶口至壶底线条流畅,一气呵成。流把明接手法处理,使得整个壶型更有韵律感,犹如

    04/28
  • 顾景舟用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五百年紫砂史

    顾景舟用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五百年紫砂史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他以一门独特的陶瓷艺术蜚声中外。紫砂陶随着人类文化生活与物质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日臻成熟。在漫长的岁月中,宋代紫砂陶瓷尚在萌芽阶段,一般产品较为粗窳。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名家蜚出,代不乏人。如明代最著名的有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陈仲美、陈用鄉等。到了清代,又有陈鸣远,聖思、陈殷尚、邵旭茂、陈曼生、杨彭年、邵大

    04/27
  • 汪寅仙紫砂艺术丨《束柴三友》

    所谓“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称“岁寒三友”,意指寒冬腊月,独近自然之精神。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片片虚实有致、松针排排有序,松果鳞次栉比;梅段杆枝苍劲挺拔、朵朵红梅形态各异,花之蕊丝丝可见;竹段竹节凸起凹进各异、竹叶潇洒飘逸,细微之处刻画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壶把状若虬屈的松枝,壶流有如横生的梅枝,盖钮又巧塑成凸起的一段竹节。全器浑若天成,成为绝妙名壶。赏鉴壶品,松之坚、竹之虚、梅之贞,皆现与

    04/27
  • 葫芦者福禄也

    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在民间,葫芦的谐音为『福禄』,其茎称为蔓,又与万谐音『蔓带即万代』,认为葫芦福禄寿齐全,为吉祥之物,象征和谐美满。而在传统的佛道文化中,葫又为宝,寄法隐玄于中,对于崇尚禅玄之文士,有更深广之影响。也正是因此,葫芦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而在紫砂中,更是这一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葫芦壶由紫砂大

    04/26
  • 紫砂创作实录丨徐汉棠《八怪壶》

    2006年,中国宜兴紫砂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自明代成熟以来便世代相传,已有500多年历史,堪称文化的“活化石”。紫砂是宜兴最靓丽的城市名片,融诗、书、画、印、茶等多重传统文化于一身,是中国传统制陶工艺的杰出典范。我们记录紫砂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大师的独门技艺与绝活,为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宜兴紫砂工艺、文化!徐汉棠《八怪壶》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