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维度分析紫砂壶壶型美感
紫砂壶的壶形审美紫砂器器形的审美,大致上可以分为多个条件来判断: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象形/仿真题材);二、部件呼应;三、线条;四、气韵;五、精神;六、气度;七、转折角度(力度);八、协调性;九、个性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像形/仿真题材)紫砂壶的基本构成一般是以人体腰部以上(含腰部)的部分作为主体。其中包括头部、颈部、胸/肩部、两臂、手部、腰/腹部等部件。换句话说,紫砂壶体所描述的主体结构部分几乎不含腿部和足部。即便
紫砂壶的壶形审美紫砂器器形的审美,大致上可以分为多个条件来判断: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象形/仿真题材);二、部件呼应;三、线条;四、气韵;五、精神;六、气度;七、转折角度(力度);八、协调性;九、个性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像形/仿真题材)紫砂壶的基本构成一般是以人体腰部以上(含腰部)的部分作为主体。其中包括头部、颈部、胸/肩部、两臂、手部、腰/腹部等部件。换句话说,紫砂壶体所描述的主体结构部分几乎不含腿部和足部。即便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收到一把“鱼化龙壶”,在其微博中晒出,并附言“诚惶诚恐珍爱非常”。“鱼化龙壶”以其寓意鱼跃龙门而深受欢迎,送礼、自用都有极美好的寓意。是经典的紫砂茗壶造型。我们借陈洪平老师的“薄胎云龙”细析此件经典茗壶。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陈洪平老师,紫砂技艺全面,功底扎实,光素方圆器、筋瓢器、花器俱佳,尤擅提炼传统,创作作品富有时代气息,曾与海派、津派等书画名人参与文人壶创作。
66张图详说“大国巨匠”——顾景舟他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脱俗朴雅,仪态纷呈造型古朴典雅,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之美,他便是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
《唐羽壶》得唐风灵感,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煎煮,因而壶柄一般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此壶亦是陈坤最爱,唐羽的气质确实跟英俊潇洒的陈坤很配。此器是王旭生老师摹古心造之作,取名为《睿智组合》此为其中之一的“智”。取材于唐宫廷羽觞壶,壶把上镶嵌着弯曲红木,弧形线条力道流畅,仿若霓裳羽衣曲的水袖击鼓,空灵悠扬。壶身饱满、圆润,委婉中不失张扬个性,小巧而端庄,欣赏此作如若梦回唐风古韵,耐人寻味。
顾景舟供春壶的制作工具,难得遇见!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吴颐山的家僮。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年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学政。▲明 树瘿供春壶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在空闲时研究并逐渐掌握了老僧的制壶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仿照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创
黄龙山是一座孤山(湖父、长兴产紫砂泥的均为山脉),江南水系丰富,黄龙山矿体走向呈斜坡状,水在地下缓慢渗透、流动,经上亿年青石水和黄石水的润泽,形成4号井、5号井、3号井等各个紫砂矿区发色的迥异。这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处同样的地质地貌。黄龙山泥如和田料,泥润色正材质历久更美。4号井底槽青是黄龙山泥料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无穷魅力。▲4号井底槽青矿料真正的4号井底槽青矿石,在老紫砂一厂的配料车间用的最多,是顾景舟大师钟爱的名泥。很多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乃“岁寒三友”之一,代表坚强不屈,它的君子品性令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古往今来,是无数艺术家争相表达与诠释的意象。 此款《金钱松》可谓是别有一番风趣。以一截松段做壶身,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虬蟠其上,针叶写形亦写意,形意俱佳。壶钮与把均以老松枝塑成,造型和颜色皆逼真自然。挺秀有神,嵌盖为不规则形,一弯松枝作钮,松叶片
紫砂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玩家们追捧的老一厂紫砂壶,一般界定为1977至1997年老一厂一车间生产的较高档的商品壶,当时多用于出口创汇。这个老一厂车间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紫砂艺人,生产的高档商品壶,以“泥优型正窑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一直深受紫砂爱好者们的追捧。在宜兴紫砂壶收藏中有老一厂紫砂壶收藏主题,由此可见一斑。具体来看一、泥料上乘,一厂所用的料都是黄龙山四号井所开采的。即使四号井中,无论紫泥
徐汉棠师从顾景舟,从师三十载,制壶一甲子。深得景舟真传。他对传统壶型的理解以及制壶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徐汉棠以传统光素器见长又不乏绝妙创意之意。紫砂壶之美者,唯以造型为上。而石瓢又有“跌不破的型”之美誉。大师徐汉棠钟爱石瓢,世人对其制作的石瓢又称之为“汉棠石瓢”。据徐汉棠大师自述:在1988年左右,有两个台湾人买了他的一把石瓢壶,并说将徐汉棠大师之作石瓢与其师父顾景舟所作放在一起完全无法区分,并且壶盖对调完全合适,那时就足以见得徐汉棠大
本期我们登出徐秀棠先生所著《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图述本)》中第四章 陶刻。陶刻是徐秀棠先生的主业之一,他1954年师从紫砂七大老艺人任淦庭,本章说的陶刻传统工艺操作过程,是讲他学徒时学习过程的体会与总结。
有一个关于“高湘君抢了领导的壶”的故事,常被熟知的朋友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就是“宫兰”壶的来源。据高湘君老师回忆:当时在一厂工作,本来“宫兰”壶的设计稿是分配给一厂领导沈遽华老师的,因高老师做工细致到位,故领导将此壶式交给了高老师制作。此壶高老师只做过两把,此为其中之一。此壶由高湘君老师制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精选原一厂老紫泥制成,150cc的小品提梁,泥色古朴,包浆温润,着实老味浓厚。“宫兰”壶线条简洁,上有云肩线,下有圆底线,
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2)、附件:嘴(流)、把等。壶身“壶身”又称“身筒”,是一把壶的主体部分。作为泡茶的实用器具来说,壶身是最重要的“容器”部分。根据造型一般可分为圆器、方器、筋纹器三种。壶盖“壶盖”好似紫砂壶的“门”,这里是茶叶的“进出口”。壶盖大致可分为压盖、嵌盖和截盖三种。
《包袱壶》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王寅春高徒——张红华老师早期作品,以包袱为原型制成的传统器型,摹古紫砂圣手陈鸣远形制,制作于癸酉年春月,当时只做了三把,壶底刻有编号,此为3-1,限量制作,收藏价值藏家自知。此壶仿若包袱形状,壶体呈浑圆四方型,圆角有张力,线条有气韵;肩、顶部装饰包袱布纹褶皱,明暗空间,布纹叠压,褶皱走向极其仿生,线条屈伸有力,自然韵味十足;一边布角藏匿,一边外露,符合生活形态,用线条的张伸之力把布的质感、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点一线 ”跟“三点平”,这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初入门的朋友千万不要被混淆概念。三点平“三点平”——把壶盖子拿掉,然后倒置紫砂壶于平面桌上,看看壶的壶嘴、壶口、壶柄最高点处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三点平的优势:首先,可以保证壶里水装到最满而不会从壶嘴溢出,达到了最大容量;其次,传统拿壶通常用食指勾住壶柄,而拇指压住壶盖,壶柄最高点和壶口处于同一高度水平,方便拿壶(尤其水平壶,更是注重一定要“三点平”)。
民国制陶名家冯桂林的传人、国大师徐汉棠弟子——潘小忠,是中青辈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被誉为“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擅长方器、花器全手工制作。此《葡萄桩》是潘小忠老师以“松鼠葡萄”为题材,手摹心造之作。从整体看,此壶老味浓厚,是一件很有力度的紫砂雕塑作品。松鼠葡萄,嫩芽新抽,寓指春天的勃勃生机。壶身、壶流、壶把、壶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机的葡萄藤、树皮及缠枝组成,形态自然而饱满。壶嘴、壶把为枝干,伸展自然
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里如一,不攀缘附会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纤尘不染,洁身自爱是傲然不群的君子“荷”通“和”,有祥和之意固荷花常作为艺术创作题材此套壶以荷花为题是张正中老师心摹手造之作创意取自江南荷塘惟妙惟肖,可以假乱真矣此壶是两片荷叶对合而成两只杯碟亦是两片荷叶创意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