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大家,顾道荣《特大束柴三友》
顾道荣,1937年生于宜兴,花器大家,2012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师从七大老艺人之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现顾道荣老师已是花器大家,多年来吸取前辈艺人之艺术精华,开创自己的独特艺术道路,佳作层出不穷,尤以花货见长,形象逼真、寓意深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顾道荣,1937年生于宜兴,花器大家,2012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师从七大老艺人之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现顾道荣老师已是花器大家,多年来吸取前辈艺人之艺术精华,开创自己的独特艺术道路,佳作层出不穷,尤以花货见长,形象逼真、寓意深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沈建强,1957年生于宜兴,2012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作品以筋纹器见长,91年开始对紫砂筋纹器的潜心研究,业界有“藏筋瓤,找建强”之美誉。
季益顺,1960年生于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78年进厂随研高高丽君学艺,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另有江建翔、陈国良、施小马),是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扛鼎人物。
潘持平为你讲述价值8960万紫砂咖啡具的背后故事做这种葡萄叶的技法,师傅生前用他的专用工具在泥片上亲自操作给我看过。那时候,虽然我已经跟他好多年了,但看到这个工具时,还是不懂是干什么用、怎么用的,他回答我这是专门贴葡萄叶的。现在回想起来,他使用的这个工具跟一般常用的工具都不一样,是一把铁制的、石青色的、像一个勺子一样的东西。看我仍然不解,他马上说:“我贴给你看啊”,说话间就拿来一块泥,挑一点儿,把工具往上一印,中间再一拉、一托,借助泥的物理特性
升方亦称“斗方”,是以米斗为形的经典方器,在曼生壶中就有出现,申锡、朱石楳、黄玉麟、胡耀庭等历代制壶名家都有作升方壶。此《升方》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大师顾绍培弟子——华健老师心摹手造之作。华健老师从事紫砂工艺创新制作,善制各类紫砂器皿,尤擅长方器造型的设计制作,紫砂全手工制作技艺功底不凡,属同辈艺人佼佼者。壶型灵感来源于古时家用以量米的方升,壶身上小下大,由四个梯形组成,正方形嵌盖,盖上有立方钮,壶流与把手均出四棱,整体造型简洁有力,刚正挺
早期紫砂矿泥的开采加工(一)黄龙山矿区大面积露天开采时所摄的照片。说明:紫砂矿泥是与做缸做粗陶的夹泥等组合在一起的,以前是在洞里採,照片上的是上面的石山已搬光,架土已清除的露天场景,其分布有组合走向、有深有浅,并不存在单独的紫砂泥矿区。图片摄于2003年(二)介绍其中一个断面紫砂泥与其它陶土组合的分布情况说明:一般地说,紫砂矿泥只占总矿泥量的3%-5%。
《润鼎壶》一改前人均匀 的线条,将壶的比例结构进行了大胆地调整。葫芦状嘴,壶把线条粗出收细,充满张力、动感,“壮而不臃、硕而有力”,再与身、盖、嘴、钮相互呼应,看上去多了几分浑厚可爱,豪放与婉约兼具其中——是一款典型的道洪风格紫砂茗壶。此壶造型古雅端庄,身圆如鼎,腹底三足支撑,口颈收拢覆以平盖,珠钮圆润饱满,与极具线条美感的壶嘴、壶把搭配,充满线条美、肌理美。《润鼎壶》是何叶老师制作于甲申年(2004)的作品,选用原一厂底槽清泥料制成,此泥老味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有子孙兴旺,延绵不绝之意段泥作胎,粉浆饰之藤为黄金段,色彩古老神秘壶体南瓜型,翠绿饱满壶身筋纹明理清晰,做工精细蜗牛行与南瓜蒂钮之上瓜叶卷裹成流瓜藤金黄苍老,弯成提梁瓜瓞连藤叶,脉络形象逼真花货与筋纹器兼形成型极难薄胎工艺更是难上加难花货筋纹少见刻绘
原矿朱泥,胎骨坚硬而沉实,色泽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之佳,它红而不娇、细腻之感令许多爱壶者痴迷忘怀;大器无法烧成,小品烧成后穀皱纹隐现,颇具古代朱泥风华。 其烧成后的色泽多有这样几种:红中略带黄、红中略带紫、黄中略带红,各种色彩效果的呈现与烧制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与其他矿泥有着不同特点,成型工艺难度亦高,故在制作上也具有很特殊的要求。原因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朱泥料细度高,
说《子冶石瓢》流:流嘴面应当平而挺。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盖: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身筒: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20位紫砂大家,他们建树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来盘点这20位紫砂大家,以此向这20位紫砂宗师致敬。供春▲供春像供春被认为是紫砂鼻祖,其本为一书童,所制茗壶精巧实用,其名遂传于后世,在紫砂中,一款树瘿形的紫砂壶,即被称
宜兴徐门有不可复制的代表性制壶跨5代从业百余年两代和顾景舟有师承国大师2人、陶瓷大师1人……《全手润砂壶》是国大师徐汉棠爱子——徐达明大师于癸未年(2003),采用自配的原一厂老紫泥砂料全手工制作,深沉朴茂的老泥上,一粒粒段砂如天上繁星闪烁,壮丽美观。这得益于徐汉棠大师家传的铺砂技法装饰,大师家传铺砂技法看似于其他无异,但实则不同。此铺砂技法却有点砂的规整,铺砂的随性,两种风
石瓢壶,可谓是紫砂器中的王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陈曼生依照元代瓢器创造的石瓢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传奇之旅,魅力恒久不衰。石瓢壶的每一种变化,都独居美感,淡妆浓抹总相宜,牵动爱壶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紫砂大师们对石瓢壶的精彩演绎。一、顾景舟顾景舟大师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把传奇的大石瓢壶,除此之外,顾景舟大师还制作了子冶石瓢、矮石瓢、小石瓢等。
吴径提梁》是明代正德年间大权在握的大太监吴径所拥有的一把壶,也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紫砂壶。《吴径提梁壶》是国大师顾绍培爱女、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婷老师摹古心造之作。此壶采用原一厂老紫泥制成,泥色稳重古雅自不必说,是一厂老泥料独有的色泽和质感,触手生温,深为藏家所喜爱。壶身由具有“梅王”之称的沈汉生大师陶刻装饰,强强联手,更添收藏价值!此壶外类紫玉壶体线条流畅,造型简洁明快。壶腹有力,平底,矮直颈,圆平
“古拙二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时朋和他的儿子时大彬,制壶均以古拙见长。“李四李大”李养心善制小圆壶,因排行四,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李养心之前,紫砂壶是“搭”在陶缸内入窑烧造的,陶缸的釉料常在壶体上留下“釉泪”。李养心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时代,停止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烧成品清新赏目。父亲李养心主张复古,壶风朴素简洁;儿子李仲芳坚持出新,壶风巧妙多变。父子常称兄道弟,争论激烈。
“龙凤印包”壶为明万历年间时大彬首创。原作创于1596年,是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印包”壶。此《龙凤印包壶》是徐达明老师于癸酉年(1993)摹古之作,此壶材质为原一厂老墨绿泥,为老一厂独特配方所炼泥,是老一厂代表泥料之一,砂粒古朴,很有年代感。黄绿相间,泛出星星白点,俨如繁星在天。壶体如用布包扎的一枚方印,形体块面挺括,饱满端庄。壶盖为布面打结凌空结成壶钮,各个细部剔刻精细,扎结角两头翘起。印包上布纹细密的褶皱线条,上下衔接十分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