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十把掇球壶
掇球壶是紫砂壶的一种,简称掇球。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邵大亨首创,是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
紫砂壶的“黑”与“白”是说的紫砂壶上的小黑点和小白点。多年来,有很多人误认为紫砂壶上的斑点是一种瑕疵,但是无论是黑色的铁离子斑点还是闪亮的云母斑点,正是紫砂泥的质量标志。
泥绘工艺也是紫砂陶独有的装饰工艺之一,它是用毛笔蘸十分稀薄细腻的泥浆在紫砂半干的坯体上作画,有单色的,也有两种以上色彩的,题材多为山水、花卉之类。烧成后,泥绘作品具有浅浮雕、薄意雕的艺术效果。
紫砂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可以将你喜欢的诗句、书法、绘画、印章附作在上面。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先民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但是很少有人将紫砂壶与五行结合,但其实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画瓷界有“珠山八友”,紫砂史上名气最大的是顾景舟、任淦庭、蒋蓉等“紫砂七老”。但在紫砂刻绘方面,据现存实物和记载,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名声最大的有陈曼生、朱坚等。
因为铁烧成后能呈色,所以对于紫砂来说,成也铁,败也铁。紫砂器是从日用陶器中衍生出来的,但自从瓷器也从日用陶器衍生出来之后,紫砂就被边缘化了,因为紫砂的含铁量高,烧成后不如瓷土纯净,无法在像一张白纸一样的瓷坯上那样做最新最美的图画,相对于一向受皇家宠爱的瓷器来说,紫砂器沦为茶区下里巴人的泡茶实用品。
明清制壶名手张君德、惠孟臣、惠逸公、陆思亭,壶品小巧精妙,皆为传统经典壶式,有的方中寓圆、古朴典雅,有的线条简洁、浑然天成,成为后世朱泥小壶的代名词。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紫砂壶与茶的相关性估计不用介绍了,懂的人都知道,一把紫砂壶只能泡一种茶。紫砂这种材料跟玻璃、陶瓷器皿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气孔结构,这点不用介绍都知道。但是关键的一点,什么茶用什么泥料的壶来泡,才能更好喝?
曼生茗壶,制壶与玩壶者无不熟悉,陈曼生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曼生十八式”是对陈曼生所设计作品的统称,然并非他所设计的作品就只有十八种样式。 名陶录书摘当年陈曼生确实有手绘一批紫砂壶样式,但数字一定不是十八式,可能超过十八,后世人之所以用十八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八岁就表示进入了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比较大,人们就常用十八来象征完善,、成熟或精致。莲花是佛教中常见的花卉,菩萨均端坐在莲花形坐上,莲花是十八瓣,佛
范建军,1962年生于宜兴,2009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师从鲍志强学习紫砂雕刻技巧,后随母亲曹婉芬学习制壶技艺及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中国陶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志强教师学习紫砂雕刻技巧,所刻作品刀法娴熟,格调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