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一词最初见于化学与中医领域,如今在艺术品市场中被赋予新义,特指曾流往香港、台湾及海外的艺术品,重新回到中国内地市场的现象。
而紫砂回流壶,有着更具体的指向: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掀起紫砂收藏热潮时,销往当地的紫砂壶,历经岁月流转,于近年回归内地市场的品类。
回流壶展览
紫砂回流壶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环境紧密相关。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突如其来,台湾紫砂市场遭受重创,瞬间崩盘。
当时不少台湾买家大量囤积紫砂壶,众多紫砂投资者深陷其中,资金被套牢,港台紫砂市场自此进入漫长的“封冻期”,交易近乎停滞。
转折发生在近十几年。随着内地经济稳步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紫砂市场逐渐兴起并回暖,曾经沉寂在港台的紫砂壶,开始重新流向内地,最终形成了如今备受关注的紫砂回流壶群体,也吸引了大批藏家的目光。
回流壶展览
紫砂回流壶中,不乏孤品与精品。这些壶历经市场多轮筛选,能在岁月中留存并回流,本身就具备较高价值。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紫砂泥料与制作工艺,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独特艺术风格,是当代紫砂作品难以复刻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紫砂七老”的佳作,尤其是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创作黄金期的经典作品。
这些精品回流壶,兼具稀缺性、时代性与不可复制性,蕴含深厚文化韵味,其艺术高度在当代紫砂领域仍难以超越。
徐汉棠制 裙花提梁壶
紫砂回流壶的出现,背后是内地经济实力提升的大背景。相较于当年紫砂壶流往港台时,如今内地经济形势显著向好,紫砂市场行情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回流”二字背后,常被藏家解读出“捡漏”的可能,但实际想要“捡漏”并非易事,市场暗藏诸多风险。
周桂珍制 矮僧帽壶
精品回流壶的高价值,催生了大量仿制品。回溯历史,早期到宜兴收购紫砂壶的多为台湾无业人员,后来专业古董商逐渐参与其中,收购的紫砂壶质量才有所提升。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顾景舟、蒋蓉、吕尧臣、徐汉棠、汪寅仙等名家的高档紫砂壶,因价格高昂且数量稀少,只能通过订制获取。
谢曼伦制 大桑宝壶
一些台湾买家在订制这些名家壶时,会刻意高调行事,让台湾玩壶圈知晓“某人又订制了顾景舟的紫砂壶”。待真品到手后,他们便会请当地制壶高手,以真品为蓝本“实仿实做”,仿制3至5把高仿品,与真品一同带回台湾。
这类高仿品要求极高,需达到“次真迹一等”的水准,从原料、工艺到造型,相似度要接近99%,甚至壶的重量、印款都几乎一致。即便如此,高仿品价格也不低,且欺骗性极强,导致市场上名家紫砂壶的赝品越来越多。
吕俊杰制 金丝铁线壶
历史上还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1992年顾景舟赴台湾访问讲学时,一位台湾收藏界大佬拿出一把高仿其作品的赝品,场面一度尴尬,双方不欢而散。这也印证了,回流壶中的精品并非件件都是真品,藏家需格外谨慎。
施小马制 六方提梁壶
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若想涉足紫砂回流壶领域,需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系统学习紫砂壶的基本常识,了解泥料、工艺、器型、印款等知识,全方位熟悉紫砂市场的规律与动态;其次,在选购回流壶时,最好邀请业内资深人士陪同,借助专业眼光甄别真伪,避免误买仿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