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权壶,其造型灵感源自秦代的“权”,这一独特的紫砂壶品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发展脉络更是映射出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推行诸多新政,统一度量衡便是关键举措之一。当时用于计量的衡器被称作“权”,秦权壶便源于此。
秦权拓印
现存有一件大秦权拓印,此权最初为清代学者愙斋吴大澄所藏,是已知秦权中最大的一件,重达五十二斤。
权身铭文清晰记载:“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直观展现了秦代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也为秦权壶的造型溯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尽管秦权的历史可追溯至秦代,但最早的秦权壶实物却出现在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瞿子冶与杨彭年合作打造的秦权壶颇具代表性,此后玉成窑也推出了秦权壶款式。
杨彭年制、瞿子冶铭 秦权壶
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曾为谢瑞华旧藏的瞿子冶与杨彭年合作款秦权壶,堪称经典。该壶身形较高,上部以圆形过渡至钮底;桥形壶钮顺着钟形盖面微微隆起,方便提拿;半圆壶盖采用截盖式设计,与壶口严丝合缝;环形壶鋬造型稍长,握持舒适;一弯壶流线条流畅。
壶身刻有梅竹双清图,搭配“心香劲节,真良友也”的题字,胎质温润细腻,造型朴素敦厚,线条简约流畅,工艺精湛,尽显古朴稳重之气。
何心舟秦权壶
玉成窑的秦权壶以何心舟所制为代表,造型与瞿子冶、杨彭年合作款相近,但壶身更为高直,壶把设计差异明显:何心舟款为长直把,而杨彭年款的圈把弧度更大。
这类秦权壶整体呈秤砣式,与秦权造型近似,配有小圈足,短流搭配环形耳形把手,嵌盖微微鼓起,壶钮形似桥顶,壶体简练素雅,传递出厚重沉稳、大气古朴的韵味。
从这两款早期秦权壶可见,此时的秦权壶形制偏瘦高,壶流为向上撇出的弯流,流把呈长宽细条形,且无多余装饰,尽显简约之美。
申锡秦权壶
此后,紫砂名家申锡对秦权壶进行了改良。他制作的秦权壶,在壶把处增添了飞扣的设计,壶身下腹更为宽鼓,但壶流造型仍延续此前风格。
顾景舟秦权壶
到了现代,顾景舟以申锡款秦权壶为蓝本进一步改动:将壶嘴改为掇弯嘴,加大壶身窄宽比例,使壶身下腹收线更内敛,整体显得敦实厚重;从桥钮开始,壶面逐渐开阔、挺拔舒展,直至内凹的壶底。
顾景舟款秦权壶成为如今最常见、最广为人知的款式,与古样秦权壶相比,它更显饱满,壶身线条走势也更为圆润。
汪寅仙秦权壶
在当代,秦权壶基本以顾景舟款为原型制作,同时也不乏创新之作。汪寅仙曾仿制瞿子冶款秦权壶,还邀请顾景舟题字,通过两款壶的对比,可清晰看出秦权壶的演变轨迹。
吕尧臣秦权壶
吕尧臣制作的秦权壶则独具匠心,相比顾景舟款更显敦厚,壶身下腹更宽鼓,口盖尺寸更大,尤其在壶流设计上采用了极具特色的天际嘴(反嘴),并搭配倒把,整体比例协调,气韵贯通。
当代 黄开合制、黄文艺刻 摹古子冶秦权壶
秦权壶以秦代衡器“权”为造型本源,历经数代演变却始终保留着核心内涵。“权”有权衡轻重之意,象征着法度严明,秦权壶也因此自带沉稳庄重、不怒自威的气质,仿佛蕴含着“六合在握,稳守金汤”的王者风范,成为紫砂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