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乌泥束腰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陈鸣远乌泥束腰壶,是其与曹廉让合作精品,胎含五色砂,饰束腰纹,底刻雅致铭文,见证大师技艺与文人审美交融,极具价值。

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盛赞陈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百余年间因名家紫砂传世渐少,更显其技艺卓绝。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是康熙年间宜兴紫砂界的传奇匠人。他不仅能打造数十种精美茶具与雅玩,更开创性地在壶体镌刻诗铭,印章与刻铭并用的署款方式,尽显盛唐雅韵,“海外竞求鸣远碟”的佳话,足见其作品享誉中外的盛况。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尤擅以紫砂摹写自然,案头清供的菱角、扁豆等仿生器物,肌理逼真、泥色契合,将自然之美凝于掌心。而相较文玩,他所制茗壶因存世稀少、保存不易,更成藏家追捧的珍品。

其艺术成就的升华,离不开与江南文人的深度交融,桐乡汪文柏、海宁曹廉让等名士,皆与他有过密切合作,文人翰墨与紫砂技艺碰撞,让其作品更添超尘脱俗的气韵。

陈鸣远紫砂壶

这件乌泥束腰壶,便是陈鸣远与曹廉让合作的经典之作。曹廉让字希文,出身海宁望族,乃曹履泰之孙,不仅著有《廉让堂诗集》等佳作,书法造诣亦深,诗作更获王士祯赏识,画家王翚曾为其绘《春明折柳图》,妥妥的一代名流。

此前天津市艺术馆珍藏的陈鸣远天鸡紫砂酒壶,壶身庾信诗句便出自曹廉让手笔,经与故宫博物院藏《王士祯放鹇图》中曹廉让题跋比对,字迹完全吻合;南京博物馆的“东陵瓜壶”,其上题刻亦为曹廉让手书,足见二人合作默契。

陈鸣远紫砂壶

此乌泥束腰壶出自闽南,出土时壶嘴与盖沿已残,更因乡人误用砂轮修整,留下永久遗憾。即便如此,其精妙之处仍清晰可见:壶胎砂质紧实,掺有五色砂泥,斑斓色泽极具视觉冲击力,胎质细腻、包浆温润,尽显岁月沉淀之美。

器物小巧精致,壶盖隆起近半圆,壶底平整,假圈足处开四扇犴门,以虚空破沉闷,暗合“虚怀若谷”之意;桥形壶钮上方镂长方形孔,与底足设计遥相呼应。整体器形敦穆稳重,中部饰束腰带纹,壶钮与底足亦以方线圈束,细节呼应间尽显匠心。

陈鸣远紫砂壶

壶底行书铭文“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笔韵雅致、书卷气浓郁,字体细丽娟秀却不失晋唐遒劲古韵。壶身所刻“陈鸣远制”篆刻款识,则是匠人身份的明确印记。

《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的风雨楼所藏“曹廉让束腰鸣远方壶”拓本,其形制与铭文书法,皆与此壶高度契合,张虹在拓本后记中提及“鸣远客海宁时,尝馆于廉让家”,更印证了二人合作的深厚渊源。

陈鸣远紫砂款识

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前期,是紫砂工艺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而清初及康熙前期,砂壶制作渐入低潮,《宜兴县志》仅列陈鸣远一人,足见其独树一帜的地位。陈鸣远活跃于康熙中晚期,作品多为上层文人和官宦定制,数量稀少、传世有限。

这件乌泥束腰壶,既是他技艺与文人审美交融的典范,更让今时藏家得以透过紫砂肌理,遥想当年大师的超凡艺境。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