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陶刻名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民国陶刻名家铸就了民国紫砂陶刻黄金时代。这些民国陶刻名家融诗书画印与精湛刀法,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兼具工艺与文化价值,尽显民国陶刻独特魅力。

陶刻,是赋予泥坯灵魂的点睛之笔。民国时期,社会风云变幻,紫砂陶刻却迎来了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刻名家们以刀为笔、以砂为纸,将诗书画印的文人意趣融入紫砂肌理,铸就了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独特艺术丰碑。以下十五位陶刻大家,在民国紫砂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1.任淦庭

任淦庭(1889-1969)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左腕道人等,“紫砂七老”之一。精研楷、草、隶、篆诸体书法,尤擅篆隶;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梅兰竹菊为常见题材,装饰多兼工带写,画面寓意吉祥。

其绝技左右手同时开工作对称面陶刻堪称一绝,作为左利手,为提效率苦练右手,终成双手并篆的高超技法,诗词图画随手刻画,自成章法,是民国陶刻界的标杆人物。

任淦庭陶刻

任淦庭制 松鹤延年诗文大花瓶

任淦庭陶刻

顾景舟制、任淦庭刻 大石瓢壶

任淦庭陶刻

储铭制、任淦庭刻 洋桶壶

 

2.韩泰

韩泰(1864-1926)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宜兴城南人,清末民初陶刻名家。1920年后受聘于宜兴吴德盛公司,以笔力雄健、刀法老辣著称。其作品刚劲有力,观之愈久愈见韵味,为民国陶刻树立了早期技艺标杆。

韩泰陶刻

韩泰制 双兽耳六方诗文紫砂瓶

韩泰陶刻

韩泰刻 紫砂诗文花鸟四方帽筒

韩泰陶刻

韩泰制 朱泥诗文壶

 

3.邵云如

邵云如(1888-1937),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宜兴上袁人,清末民初陶刻专业的开山宗师。民国初年曾任宜兴阳羡紫砂陶业公司经理,不仅推动紫砂产业发展,更开创陶刻专业体系。传器涵盖觚菱提梁壶、大柿壶、笔筒等,其技艺为后世陶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邵云如陶刻

邵云如制 长生无极瓶

邵云如陶刻

邵云如刻 兽耳斧头尊

邵云如陶刻

邵云如刻 紫砂斛形壶

 

4.陈少亭

陈少亭(1885-1960),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宜兴西乡人,清末民初陶刻名家,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出身陶艺世家,其父陈伯亭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首创陈氏独门陶刻凿砂、镂砂、透雕工艺。陈少亭承家学,将世家技艺发扬光大,成为民国陶刻技艺传承的关键人物。

陈少亭陶刻

陈少亭制 帽筒

陈少亭陶刻

黄玉麟制、陈少亭刻 匏瓜壶

陈少亭陶刻

俞国良制、陈少亭刻 线圆壶

 

5.邵宏俊

邵宏俊(1882-1942)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陶刻,刻苦勤勉。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便有 “潜陶” 铭文,其技艺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邵宏俊陶刻

程寿珍制、邵宏俊刻 井栏壶

邵宏俊陶刻

李宝珍制、邵宏俊刻 觚棱壶

邵宏俊陶刻

邵宏俊刻 白泥山水图花盆

 

6.饶寿川

饶寿川(1896-1939)号若水,民国陶刻高手,宜兴宜城人。自幼念私塾,喜文习字。1920年赴潜洛专事陶刻,20年代后期入铁画轩为技工,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抗战后离宜兴赴内地谋生,1939年病逝他乡,年仅43岁。传器有柱础壶、八角盆、秦瓶及矮钟壶等,作品虽存世不多,却尽显扎实功底。

饶寿川陶刻

汪宝根制、饶寿川刻 上合桃壶

饶寿川陶刻

饶寿川刻 段泥合欢壶

饶寿川陶刻

饶寿川刻 粉段泥狮耳瓶

 

7.诸葛勋

诸葛勋(1897-1957)号友石、卧龙,又号云石、玉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丁山人。1921年入陶工传习所,师从崔克顺学陶刻彩绘。30年代初受聘于利用公司,在大量日用陶器陶刻中练就“快刻”硬功;中后期转向高档紫砂器,落款“友石”、“云石”、“卧龙”。抗战后为生计走街串巷为农家紫砂器刻绘,建国后入合作社指导艺徒。传器有狮球壶、洋桶壶、花瓶、帽筒等,技法兼具速度与精度。

诸葛勋陶刻

可心制、诸葛勋刻 翻盖柿子壶

诸葛勋陶刻

诸葛勋制 花卉诗文兰花盆

诸葛勋陶刻

史莲生制、诸葛勋刻 箬笠壶

 

8.蒋永西

蒋永西(1900-1957)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邵云如,得师赐号“岩如”。艺成后受聘于利用公司,刻制大量瓶盆紫砂器;30年代初入“毛顺兴”专刻花盆,中期转至吴德盛公司,与任淦庭合作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建国后入合作社续事陶刻,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蒋永西陶刻

蒋永西制 石瓢壶

蒋永西陶刻

蒋永西制 狮球壶

蒋永西陶刻

顾景舟制、蒋永西刻 传炉壶

 

9.范福筹

范福筹(1900-1959)号瘦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幼时念三年私塾,16岁随父制壶,1921年拜任淦庭为师学陶刻。艺成后为任淦庭助手,在吴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30年代后入毛顺兴店,以“瘦石”为款。抗战后一度制壶,仍以陶刻为主业,建国后入合作社。传器有东坡提梁壶、高狮灯壶、竹鼓壶、竹段壶等,风格承师而有己意。

范福筹陶刻

范福筹制 三足熏香炉

范福筹陶刻

吴云根制、范福筹刻 段泥传炉壶

范福筹陶刻

范福筹刻 砖方壶

 

10.谈洪泉

谈洪泉(1902-1976)字伯章,号泉石,民国制壶陶刻名家,宜兴潜洛人。自幼习书法绘画,15岁学艺制壶,以牛盖莲子、竹鼓、犀登、矮钟壶为主,印款“伯章”、“谈伯章”、“谈氏伯章”。20年代在铁画轩任技工时,受卢兰芳、陈少亭等影响对陶刻生趣,遂拜陈少亭为师专事陶刻,署款“泉石”。30年代中后期技艺娴熟,被铁画轩聘为技师刻高档壶;抗战后兼顾制壶与陶刻,为立信、吉德昌刻器,是制刻双优的名家。

谈洪泉陶刻

李宝珍制、谈洪泉刻 传炉壶

谈洪泉陶刻

陈盘根制、谈洪泉刻 温酒壶

谈洪泉陶刻

史莲生制、谈洪泉刻 段泥提梁壶

 

11.陈和大

陈和大(1902-1968)号石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自幼就读宜兴东坡书院,1921年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邵云如,得师赐号“石如”。20年代中期入利用公司为技工,30年代后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唯风格稍欠变化。抗战后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建国后入合作社,传器有周盘壶、汉君壶、花瓶及双色木瓜壶等。

陈和大陶刻

陈和大制 诗文笔筒

陈和大陶刻

陈和大制 双底刻花卉葵口盆

 

12.陈经耕

陈经耕(1904-1969)号漱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自幼习文练字,1921年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邵云如,得师赐号“漱石”。20年代中期入利用公司为技工,30年代后技艺成熟,尤擅刻画石竹。建国后入合作社,作品保持精细灵动特点,传器有柿扁壶、汉扁壶、菱形花盆等。

陈经耕陶刻

范锦甫制、陈经耕刻 柿子壶

陈经耕陶刻

陈经耕刻 诗文桃叶壶

 

13.谈尧坤

谈尧坤(1912-1988)号岩生、岩石、一尘、省三,又号研深、和泰,近现代陶刻名家,壶艺泰斗顾景舟的表弟,宜兴潜洛人。自幼喜书法绘画,聪慧倔强,15岁师从陈少亭。艺成后受聘于铁画轩,以山水花卉陶刻为主,楷隶功力深厚。30年代后期任铁画轩技师,专攻中高档品,作品山水灵秀、花草细微,尽显师法陈少亭的风韵。

谈尧坤陶刻

谈尧坤制 鱼罩双线回纹对瓶

谈尧坤陶刻

谈尧坤刻 四方高身执壶

谈尧坤陶刻

谈尧坤刻 喜上眉梢图赏盘

 

14.白应生

白应生号琢如,民国陶刻高手,生卒待考。从民国传世紫砂器中,常见“琢如”落款作品,如段泥花瓶、绘画紫砂盘及汪宝根木瓜壶等,刀法熟练、字体流畅,功力深厚。建国后入合作社续事陶刻,至70年代病逝,传器较少却件件精到。

白应生陶刻

朱可心制、白应生刻 四方竹鼎壶

白应生陶刻

白应生 段泥方丰壶

白应生陶刻

白应生刻 柿圆壶

 

15.范泽林

范泽林民国后期的陶刻高手,生于1920年前后。曾以“石如”及“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解放后参加合作社,中国工艺大师鲍志强的陶刻曾受过他的指点,在技艺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范泽林陶刻

沈孝陆制、任淦庭及范泽林刻 狮球壶

范泽林陶刻

汪宝根制、范泽林刻 竹鼎壶

范泽林陶刻

俞国良制、范泽林刻 传炉壶

 

民国陶刻名家们以刀为媒,将书法的笔墨韵味、绘画的意境构图、文学的哲思寓意融入紫砂方寸之间。他们或师承名门、或自学成才,或专攻雅器、或兼顾日用,在战火与变革中坚守技艺,最终形成了“茗壶名刻相得益彰”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些名家的作品不仅是工艺的极致展现,更是文化与人文的交融,为紫砂艺术注入了绵延至今的生命力,让民国紫砂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篇章。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