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珍藏中,一只南宋龙泉窑青釉碗静静伫立,它被列为“重要文化财”,级别仅次于“国宝”。这只高9.6厘米、口径15.4厘米、底足直径4.5厘米的茶碗,通体流淌着晶莹剔透的翠绿色釉光,莹润如凝脂美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蚂蝗绊葵口茶碗
与多数追求完璧的古瓷不同,它底部几道冲线上嵌着的金属锔钉,非但没有减损其价值,反而让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之一,这便是声名远播的“蚂蝗绊葵口茶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蚂蝗绊葵口茶碗
这只茶碗的故事,要从千年之前的中日文化交融说起。日本平安时代,武家政权的开创者平清盛之子平重盛继位后,积极推动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往来,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更将南宋盛行的茶道引入东瀛。
蚂蝗绊葵口茶碗原配漆盒
因对茶道的痴迷,南宋皇帝特将这只龙泉窑珍品赐赠予他。平重盛视若瑰宝,誓言世代珍藏,却未料历经数百年战乱,茶碗在室町时代辗转流入大将军足利义政手中。
室町时代中期幕府第8代征夷大将军 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对这只青瓷碗同样爱不释手,然而岁月流转,碗底已悄然浮现裂纹。为复原这件心头挚爱,他专门派遣使者携碗远赴大明,恳请皇帝依照原样再赐一只。
彼时明朝匠人虽技艺精湛,却已无法复刻出如此绝妙的梅子青釉色与罕见的葵口造型——这种独特的碗型在龙泉窑瓷器中本就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无奈之下,明朝工匠使出绝技:以金刚钻在裂纹两侧精准钻孔,嵌入金属锔钉牢牢固定,让茶碗重获新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蚂蝗绊葵口茶碗
当使者将修复后的茶碗带回日本,足利义政对这精妙的锔瓷技艺赞叹不已,碗壁上的锔钉如同硕大的蚂蝗伏卧,“蚂蝗绊”之名由此诞生,茶碗也因这段传奇经历名震东瀛。此后,它从足利家传到角仓家,最终由三井财阀捐赠给东京国立博物馆,成为跨越时空的传世瑰宝。
《马蝗绊茶瓯记》载
所谓“锔瓷”,看似简单却暗藏乾坤:将破碎瓷器精密拼接,用特制金刚钻钻孔后,以金属锔钉嵌合固定,既恢复实用功能,又赋予残缺以别样美感。正如古籍所记:“底有璺一脉,相国因使聘之以送之大明,募代以他瓯。明人遣匠以铁钉六钤束之,绊如马蝗,还觉有趣…… 号马蝗绊茶瓯。”这六枚锔钉不仅是修复的痕迹,更成了茶碗最鲜明的身份标识。
刘杰仿古 在山马蝗绊茶瓯
在日本文化中,“蚂蝗绊”的意义早已超越一件古董。它是南宋龙泉青瓷的极品代表,虽未达宋代工艺巅峰,却以一流釉色与独特器型彰显着东方美学的神韵;它承载着清晰的传承脉络,从平重盛到足利义政,每一代持有者的珍视都为其注入历史温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鲜活物证,明朝工匠的锔钉将两国技艺与情谊牢牢“铆接”在瓷壁之上。
刘杰仿古 在山马蝗绊茶瓯
有人将它比作“瓷器中的断臂维纳斯”,伤残不仅未掩盖其光芒,反而因那几道锔钉增添了故事性与辨识度。在真正的精品艺术面前,残缺从不是瑕疵,而是时光镌刻的勋章,是历史书写的篇章。
刘杰仿古 在山马蝗绊茶瓯
这只茶碗上的每道釉光都流转着南宋的烟雨,每枚锔钉都凝结着千年的情怀。它用残缺讲述完整,用修复见证交融,早已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在岁月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关于匠心、传承与文明对话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