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免费课堂弘扬紫砂文化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沈建强,一位从事紫砂艺术创作30余载的紫砂艺人,在业内享有“藏筋瓤,找建强”的美誉,创作的紫砂筋瓤壶别具一格。几十年来,这位紫砂人不仅在个人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着,更用他的创作思维与方式感染了一批紫砂从业者,为传承紫砂文化出一份力。今年,沈建强登上了“2016年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榜。这些天,沈建强为了能让自己新规划的工作室早点装修完工投入运营,每天要在宜兴市里和乡下来回好几趟。工作室位于丁蜀镇汤庄村,除了作为作品展示厅外,主要用作紫砂壶制作的教授课堂。站在还是毛坯的工作室里,沈建强说,“东面是培训教室,西

沈建强,一位从事紫砂艺术创作30余载的紫砂艺人,在业内享有“藏筋瓤,找建强”的美誉,创作的紫砂筋瓤壶别具一格。几十年来,这位紫砂人不仅在个人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着,更用他的创作思维与方式感染了一批紫砂从业者,为传承紫砂文化出一份力。今年,沈建强登上了“2016年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榜。

这些天,沈建强为了能让自己新规划的工作室早点装修完工投入运营,每天要在宜兴市里和乡下来回好几趟。工作室位于丁蜀镇汤庄村,除了作为作品展示厅外,主要用作紫砂壶制作的教授课堂。站在还是毛坯的工作室里,沈建强说,“东面是培训教室,西面是创新孵化基地,想学习做壶的、想提高技能的、想创新有梦想的紫砂人都能来报名,我提供免费教学。”

谈到之所以把自己的工作室选在偏远的农村,沈建强表示这是因为那里最接地气,集聚了上百家家庭作坊,有着一批会做壶而缺乏“路子”的从业者。

2009年,沈建强到汤庄村的亲戚家做客,顺便到村里的做壶人家转了转,“他们整天埋头做壶,其中不少人做出来的壶相当漂亮,但遗憾的是茶壶上刻的并不是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别人的‘代工’。”沈建强回忆,“当时感到很痛心,想着怎样才能帮他们一把,让他们能有自己的创作空间和发展路径,让紫砂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回到家,沈建强在屋里憋闷了许久后决定,去汤庄村开设免费培训班。

他在当地租用了一间空厂房,广发召集令。村民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坏了,一下来了70多个人报名。培训班正式开课后,沈建强每天安排上一节理论课,每十天亲手示范完成一只手工壶制作,由易到难。

课余时间,他只专心做一件事:总结。他把自己30多年来的制壶经验一一写下来,形成10厘米厚11万字的手写稿,找到苏州大学的专业人士帮忙校对、编辑,出版《如何制作紫砂壶》、《手工紫砂基础及创新实践》、《紫砂制作之“泥性”》三本书,免费发放给学生。书里,筋瓤壶的“筋”、“瓤”深浅对比公式及参照系数、成语故事与紫砂艺术、五朵金花与紫砂工艺……从基础理论到创新研究,学徒们都能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三年里,沈建强共安排了三期培训班,前后共上了108堂课,其中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完全砸在培训上,但他表示“很值得”。在这期间,他曾带着学生出去参加比赛,拿回了11个金奖、3个铜奖。更让沈建强没想到的是,这些年村里的紫砂艺人已逐渐摆脱“代工”模式,有了自己的品牌,家庭作坊走向了市场。为此,村里还特意划出一块地建起紫砂市场,里面集聚了近200家店铺,其中很多都是沈建强的学生。随着汤庄村紫砂艺术的名气越来越响,不少人都特意从城里赶到这来淘壶。

沈建强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产,而在于他能够对社会做多少贡献。如今,汤庄村已成了沈建强的第二故乡,除了无偿办学外,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喜欢到村里走走,看看五保老人,资助贫困家庭学子上学……(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