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王寅春紫砂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王寅春紫砂壶是紫砂收藏界的瑰宝。从半菊壶到裙花提梁壶,王寅春紫砂壶以严谨工法与灵动气韵闻名,实用与审美交融,尽显宗师风范,每件作品都是紫砂艺术的珍贵传承。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馆藏珍宝中,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王寅春紫砂壶作品无疑可称精品。这位将紫砂筋纹器技艺推向巅峰的宗师,以 60 余年的艺途坚守,将实用与审美熔铸于方寸泥料,其传世之作既承载着紫砂传统的厚重,又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芒。

宜兴陶瓷博物馆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馆内收藏的数件王寅春紫砂壶,恰是他“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初心的生动注脚,每一件都镌刻着时代印记与艺术哲思。

 

一、裙花提梁壶:七十高龄的绝唱之姿

王寅春紫砂壶

裙花提梁壶为团泥所制,葵黄色泽温润,是王寅春七十多岁的晚年创制。器身椭圆,圆弧盖与弧形颈衔接自然,口沿云肩线与盖板严丝合缝,盖顶凹凸双弧结构暗藏巧思,12 瓣如意菱花纹饰贴塑盖面,扁圆壶钮得体。

六方弯嘴弧度优雅,扁方形提梁自肩而起,倭角打弯流畅,空间虚实相生;中肩百结绳纹精巧,下部六瓣菱花纹饰凹凸相间,瓣尖为足稳立,余部如裙摆飘逸。

整器集多技于一身却浑然天成。1971 年为丰富出口品种,王寅春凭仿古经验快速成器,尽显“宝刀不老”功底。

 

二、半菊壶:筋纹器的创造性巅峰

王寅春紫砂壶

半菊壶是王寅春筋纹器代表作,以十六等份筋纹贯通全器。从菊花形壶钮到壶盖、壶身、壶底,线条流畅如自然生长,突起块面饱满丰腴。

壶嘴自筋纹中自然突出,壶把曲中带方,短柄便于端握。口盖“通转”严密,旋转置换皆合缝协调;底部菊瓣状凹凸设计既稳又呼应上部纹理。

此壶宜俯视观赏,横向线条张力十足,韵律如寒菊绽放,藏沧桑后的平和。《历代紫砂瑰宝》赞其“自钮至盖、至身浑然一体”,为近世精品。

 

三、周盘茶具:梅花意象的自然具化

王寅春紫砂壶

周盘茶具一壶两杯,以六瓣梅花为核心。壶盖平面如古镜规正,颈直与肩圆浑相适,六面壶盖可随意置换却平整吻合。壶把曲中带方,弯流胥出自然,流、把阴线与壶身直纹对称多变,工细艺精。俯视时,盖钮似蕊,盖面、盖圈及壶肩如盛开梅花,生气盎然。

此器将自然物象化为器物语言,达“与大自然同化”之境,印证其“以功能为根本,以美学为升华”的理念,亦让人忆及其失传的144件“满汉全席”紫砂餐具。

 

四、高瓜壶:从摹古到立我的转型见证

王寅春紫砂壶

高瓜壶通体圆润挺拔,器身梨形丰盈,筋纹勾勒富质感。长弯流似天鹅颈,耳状把承飞龙势,圈足收底稳重,壶钮如花蕾点睛,气韵贯通。

1936年,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劝其立己风格,为刻“王寅春”寿山石印,此后他制壶数千件唯爱此章。高瓜壶是其转型后署款立名的代表,壶身筋纹承古法、添新意,标志从仿古工匠到风格艺人的蜕变。

 

五、汉君壶:传统经典的当代诠释

王寅春紫砂壶

汉君壶造型古雅简洁,器身扁鼓式,腹部双折如带,上下收敛至口,底足渐收稳实。嵌盖微凸与口沿合缝,壶嘴弯折加嗉囊增出水压力,壶把卷曲藏韧,桥钮方中带圆,肩线与流、把侧线贯通无痕。

此壶似曼生“扁石壶”却更工整,印证师古不泥理念——对传统的改进让经典焕发新生,其严谨线条尽显寅春壶简洁凝重大方的风格。

 

六、串盖壶:圆润中的灵动哲思

王寅春紫砂壶

串盖壶造型简洁明快,泥色娇艳。圆盖、柱身、圆肩、直颈线条圆润,弯嘴与耳把过渡自然,平底沉稳。壶身与肩连接无痕,桥纽单圈串顶装饰,小巧灵动添动感。

观之如遇端坐仁者,藏“深潭春水明净,古镜物象传神”之意,将朴素品德与器物美学相融,超越实用成为精神载体。

 

七、四方壶:刚柔相济的艺道平衡

王寅春紫砂壶

四方壶古朴大度,壶身上宽下窄显挺拔。高拱方盖与口沿压嵌合缝,四方形钮四角分明,圈足稳重心。三弯四方壶嘴与带飞四方耳把,呼应壶身却融曲线,缓和方器刚劲,刚柔相济。

赏析时如遇雅士,让人悟“水可方圆泽万物,人能方圆达豁达”之道,是其将人生智慧融壶艺的体现。

 

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这些王寅春紫砂壶作品,不仅是工艺珍品,更是紫砂文化的活态载体。从 30 年代上海仿古时练就的精密技艺,到晚年裙花提梁壶的炉火纯青,从与高庄、亚明的跨界合作,到培养周桂珍、何道洪等一代名家的传承担当,王寅春以“做得好又做得快”的艺境,诠释了务实创新的紫砂精神。

正如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守智所言,王寅春的作品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典范”。这些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紫砂壶,承载着他对泥土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更见证着紫砂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当观者凝视壶身的筋纹流转、线条起伏,便能触摸到一位宗师 “以紫砂精神雄踞时间,以泥土美学占领空间”的永恒追求。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